◎許劉涵
中國書法,是華夏民族的思想與智慧的結晶,亦是最能代表漢民族文化的一門傳統藝術,被視為我國的思想文化寶庫中的珍寶。在中小學階段,開展書法教育尤為重要,它不僅能提升學生書法實踐水平,樹立其豐富的審美觀念,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同時,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發揮著巨大作用。這就對書法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下學校教育與課堂教學已十分完備,但書法的課堂教學卻因為種種歷史原因相對滯后,古代的書法教育主要以師徒傳授為主,與現今的課堂教學方式大相徑庭,亦于當下的社會環境和學校教育背景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授課教師需要在傳統的講授、示范等教學法以外,拓展書法課堂的趣味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對所學有飽滿的興趣和熱情。為了提高學生對書法課程的積極性,授課教師應對書法課程設定有效的教學活動。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力難以集中,久坐學書易感枯燥乏味,從而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從課堂教學內容中調整教學模式,動靜結合,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
據目前相關調查顯示,現今中小學生普遍存在書寫不標準、不工整等問題,在書寫過程中,坐姿與握筆的姿勢也不夠規范,大部分學生書寫較為潦草。一個良好的書寫習慣要靠日復一日的積累來形成。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并不是要把每個學生培養成書法家,而是要告訴他們,干凈、整潔、美觀的文字能從側面去體現一個人的面貌,因此培養好的習慣就要從最細微的一筆一畫開始。除了讓學生知道要養成寫好字的習慣,還要養成好的書寫習慣,為對他們日后的學習工作狀態打下良好的基礎。
所謂“言傳不如身教”,書法課程并非僅僅是教導學生進行字帖的抄寫,還需有目的地以書法專業的基礎知識來展開系統性的講授、示范、訓練、評鑒等環節。例如小學生的書寫課堂需要以筆畫、結構為切入點,從而來正確指引學生的書寫規范;而到高年級及中學生,則要精準化教學,教導學生要如何起筆,如何開展行筆和如何掌握收筆,抑或字形的欹正、字的重心的變化等等要如何通過讀帖來加深認識,從而落實到手頭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理運用到書法學科亦是如此,書寫需要周而復始的練習,才能提升個人的書寫水平。授課教師應做好學生的示范,并教導學生通過長期的臨摹和技法訓練,熟而生巧,形成正確的手頭肌肉記憶和慣性定型,繼而更加鞏固書法的實踐技法。而在臨摹訓練時也需要注意,訓練不是求量,而是求質,讓學生從中了解書寫的基礎規則才是訓練的目的。當學生掌握書寫規則時,才能適當的提高書寫量,但是量的提高亦需要循序漸進,學書的目的是增強學生對書寫的興趣,從而讓其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而并非是給學生帶來壓力和負擔。
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書法教育對培養學生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具有重要作用”,中國書法在誕生之時,就是帶有實用性和藝術性雙重功能,其發展過程亦是按照實用和美觀兩大原則不斷完善的,不同時期、不同書法家創作的不同的經典的書法作品,都具有各不相同的不可磨滅的審美價值,這其中審美價值的多元性亦是很值得在當今社會的語境中拿來作為借鑒和參考的。此外,書法藝術隨時代而變,亦有繼承與創新。書法創作時一個學養、想象力、審美觀念融通并轉化為紙本的再現過程,因而通過書法創作,可極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拓寬其審美取向,感受到審美價值的多元性。
綜上所述,有效開展中小學的書法課程,不僅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受益匪淺,同時還能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縱觀目前的書法教學課程,確實需要如上的有效五步教學方法來加以改進,從而更加完善書法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