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蓮
識字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也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兒童“喜歡識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相對于學習口語而言,“漢字難學”是多年來困擾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老大難問題”。那么,如何把枯燥無味的識字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呢?這就需要我們在識字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教給學生科學的識字方法,培養他們的識字能力,為學生學習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與演變。造字方法主要概括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一個象形字,就是一幅畫;一個指事字,圖文并茂;一個會意字,就是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個形聲字,音形兼備。
象形字是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教學時,教師可利用這類字的特點。如:“雨”是一個象形字,象形字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漢字,有著鮮明而獨特的直觀性,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我一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看圖畫和漢字之間的聯系,一面又把“雨”從形象逼真的圖畫到簡潔而形似的古文字到端正而神似的楷書,清晰地一一呈現在孩子們面前。他們豁然開朗,噢,原來雨字是這樣來的呀。那一刻,學生對于學習這個看似簡單的象形字的興趣已被充分激發了,從而快速識記了“雨”字。
一年級課文內容大多兒歌化,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容易掌握,很快就能把課文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能熟練地朗讀課文,并不等于學生就能認識課文中的每一個字。很多學生課文讀得很熟甚至能背誦,但是課文中的生字單個指出來有的卻不認識。因此,重視學生的預習,在預習完生字后還有些字不認識時,讓學生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生字所在的位置,結合課文的句子認識生字,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經過反復練習,學生在讀課文時遇到生字,很自然就會運用這一方法進行識字。
一年級的孩子喜歡玩也喜歡學,教師如果能讓他們又玩又學,這樣的教學必然是高效的。識字教學中,就識記方法來說,可以用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動,讓枯的內容形象化。如:“編順口溜”“猜謎法”“加一加”“減一減”“改一改”“換一換”“兒歌法”等。這些都可以結合教學實際有機滲透,引導學生發現、總結、運用。比如,猜字謎的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
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降低識字難度,我們可根據一些字形的特點自編一些字謎讓學生猜。學生對字謎非常感興趣,恰到好處地運用字謎幫助學生識字,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由最初的老師出謎讓學生猜:如:“左邊綠,右邊紅,左右相遇起涼風,左邊喜歡及時雨,右邊最怕水來攻——秋。”到后來的學生自創謎面。學生在猜字謎、編字謎的過程中,既新識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義,同時鍛煉了思維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再比如,每個小朋友都喜歡幻想,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把每一個筆畫當作人,當作物來看待,讓它們活起來,動起來。如“渴”(氵)是水,(日)是太陽,(勹)是房子,火辣辣的太陽照在房子上,人口渴了,需要喝水。這樣生動形象,教師一講,學生就在樂趣中掌握了這些字。學生在識字中得到了樂趣,有了識字的熱情,想象力更加地豐富了。
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在識字教學中,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斷采用兒童喜歡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闖關”“找朋友”“摘果子”“風車轉”“男生女生比賽讀詞語”“奪紅旗”“以小組為單位開火車讀生字”……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鞏固生字,學生興致盎然,熱情高漲。
漢字是一個錯綜復雜的整體,有以“偏旁”分系統,有以“基本字”分系統。教學漢字時,我們應遵循漢字科學,結合學生年齡特征,把握漢字結構的“系統特點”,引導學生發現規律,達到“一字一偏旁”“學一字,記一串”“一串一家族”的學習效果。這樣既提高了識字效率,又把自主識字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以濃厚的興趣去識字。如《丁丁冬冬學識字二》木字旁的字的學習,學生興趣盎然認識一串與木有關的字“桃、李、楊、材、棍、板、松”等。學習帶“青”字的形近字,讀音與qīng相近,采用加上不同部首,變成不同的字,根據部首的意思,識字字義,如“情(與心情有關)、清(與水有關)、婧(與女孩子有關)、晴(與天氣有關)、蜻(與昆蟲有關)、睛(與眼睛有關)”等。這樣記住一個偏旁的同時,識記一串字。降低了識字難度,教給識字的金鑰匙。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漢字的構字特點,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采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注重識用結合,拓寬識字渠道;更重要的是加強寫字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把這四者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快樂,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才能在識字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