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喜
初中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有很重要的責任,教師的肩膀上也承擔著很重大的責任,教師應該竭盡全力引導學生們、教育學生們能夠擁有一個端正的三觀和思想,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們的規則意識,也培養學生養成高尚的品格和道德,這就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初心。道德以及法律是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要遵守的最后的底線,而規則意識規范大家的言行舉止。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對自己的教學模式進行科學化的變革。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教學與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系,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逐漸地運用到實踐中去。但是,教師會因為長期的傳統化教學模式的影響,導致他們總是不知道教學的變通,教師會將課堂變為知識傳授知識的場地,教師負責傳授知識,學生只會死板的學習,這就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這樣的教學模式,缺少生活化元素,在實踐中檢驗教學也將變為一個口號。
初中的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時,已經逐漸地意識到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并且在實際的課堂之中將道德與法治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不斷地用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來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習的知識判斷事情的正誤。但是很多的教師對于生活化教學并不熟知,對于生活化教學掌握的并不是非常扎實,所以就會導致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不能夠真正地被落實,進而不能夠真正地實現二者相結合。
進一步提升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師的教學綜合素養,是可以實現道德與法制教學科學成果、進一步推動規則意識、培養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質量尤為重要的保證。對于初中道德與法制的教學來說,提升教師教學的綜合素養對于教學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道德與法制教師需要兼具傳授學生們專業化知識的基本能力,同時還要具備不斷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重要教學能力。所以,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之下,初中的道德與法制教師一定要以更加飽滿的教學熱情開展初中的道德與法制教學,同時還要細心地培養學生們的規則意識。從當前的教學現狀來看,教師需要進一步結合時政熱點,幫助學生們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道德與法制相關的真實事件,進而學習其中的規則,培養學生們的規則意識。例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初中九年級上冊道德與法制中“民主與法治”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們梳理一些最近所發生的生活中的案件,比如杭州殺妻拋尸案,將整個案件的判案結果說與學生們聽,并且在講述的過程中加入規則意識,培養學生們的規則意識。
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公信力的社會道德楷模,不僅能夠對社會中的先進人物進行道德價值的贊許和肯定,同時還能夠通過梳理道德楷模,對青少年的道德實踐進行更加科學化的評價,創建一個專業的道德與法制評價機制。青少年們在學習道德榜樣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榜樣,都是一些有血有肉的、鮮活的生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這樣榜樣人物的規則意識,這些道德榜樣沒做過影響到社會正常發展的事情,換言之就是道德榜樣不能夠出現妨礙到社會秩序事情,這說明,要想遵守道德與法制,并且成為他人的榜樣,發揮出榜樣力量,就一定要樹立規則意識,不能夠做出一些破壞社會規則的行為。在青少年的認知當中,他們對于道德榜樣的認知就是這樣的,所以教師一要對小學生們進行更加科學化的教學和引導。
綜上所述,負責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教師一定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的標準、根據時代的發展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對自己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化的改革,教師應該把生活化的教學理念進行具體的課堂實踐教學,將初中的課堂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們更加容易接受枯燥、乏味的知識,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意義,逐漸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教育學生們遵紀守法,做事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