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榮
(江蘇省淮海劇團,江蘇 淮安 223001)
戲劇可以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與新的文化方式相交流,共同發展,共同收益,戲劇與廣播、電視、互聯網合作,會在一定程度上擴大觀眾的數量。雖然這些新型文化生活方式在與傳統的戲劇爭奪觀眾資源,但我們可以探求其中的和諧發展之路,謀“雙贏”。比如,與電視臺合作,定期播放淮海戲優秀劇目,介紹劇情,教學唱專題節目等,擴大影響,吸引觀眾。
戲是演給人看的,戲劇的創作演出時刻應當為觀眾而存在,失去了觀眾,戲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戲曲創作必須考慮觀眾的需求,自覺地受觀眾的制約。其實中國的戲劇藝術歷來重視在舞臺上塑造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傳統戲曲時刻不忘觀眾。過去的戲曲編劇在選材時,大都取材于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記及社會上的新聞等,以此來引起觀眾的興趣。導演也是如此,時刻提醒演員不要忘了觀眾。而演員則必須唱得好、演得好、舞得好、打得好,才能贏得觀眾的贊賞和肯定??傊瑧蚯膭撟髋c演出要以觀眾為中心,以觀眾的欣賞需要為目的,承認觀眾的存在,重視觀眾的需求,就是尊重戲曲的藝術規律。綜觀戲曲舞臺上歷來產生的大批優秀劇目,正是遵循藝術規律,以觀眾為出發點,發揮戲劇獨特的表現手段,才會深深地打動群眾,受到觀眾的好評。如淮海戲《拾稖頭》《催租》《回娘家》《趕集》《四告》《三拜堂》《豆腐宴》等令人久看不厭,長聽入耳,精神振奮。
人才匱乏,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藝術素質結構不合理,民間的傳統戲曲文化已趨于衰退甚至丟失,出現了人才斷層以及后繼無人的困難境地。目前,地方劇團青年演員很少,已經普遍存在老齡化的問題。培養人才,要從鄉村基層抓起,才能發現人才。
有藝術學校的縣可以開設中專班,學習“唱念做打”基本功,為省市縣劇團注入新鮮血液??h職業技術學校、各小學等學校開設淮海戲曲教學內容和培訓班,普及戲曲知識,發現和培養新一代戲曲小苗。縣文化館每年舉辦淮海戲培訓班,分批培訓學員。各民間文藝團體廣泛開展師徒幫傳活動,提高業余演員的專業水平。泗陽在幼兒園培養兒童演唱淮海戲這個做法應當廣泛推廣。
廣大社區利用廣場、涼亭、路廊等場所組建淮海戲曲文化角,吸引愛好者參與,使自發性的傳唱活動成為城區的亮麗風景線。要鼓勵民間“草臺班子”發揮運作靈活的優勢,長期活躍在城鄉的簡易舞臺上,帶動大批戲迷加入品戲、賞戲的隊伍中來,縣里視演出情況給予一定的場次補貼。
結合農村民間戲曲藝術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發展農村民間戲曲文化建設的新舉措,建立與完善農村民間戲曲藝術的機制、政策與制度體系,優化農村民間戲曲藝術成長的軟硬件環境;結合部分地區民間戲曲藝術發展的特色和優勢,培育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民間戲曲藝術人才隊伍,造就一批高層次的民間戲曲藝術人才和團隊。
縣里積極搭建各種平臺,為淮海戲展演尤其比賽提供舞臺,把戲迷演唱會、淮海戲曲匯演成為廣場文化的盛事。
今年省淮海戲研究會成功地舉辦了首屆淮海戲演唱大獎賽,專業和業余選手得到很好鍛煉,涌現出一批優秀人才。今后應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大獎賽的組織形式和舉辦方法,真正能夠賽出藝術高超的新人才,賽出吸引觀眾的新劇目,賽出甜美圓潤新曲調,賽出廣泛傳唱淮海戲的濃厚的社會氛圍。建議三點:一是總結吸取大獎賽經驗,堅持把大獎賽辦得更好;二是協調蘇北五市聯辦大獎賽,擴大規模,爭取更多選手參賽;三是以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作為大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發展繁榮淮海戲藝術抓好關鍵。藝術的發展與繁榮,關鍵在于人才,搞展演比賽是發現人才的有效措施,應該堅持抓好。首屆淮海戲大獎賽59人參賽,20-30歲的只有4人,僅占7%,31-39歲也只有10人,占17%,41-50歲的27人,占46%,50歲以上的18人,占30%,青年太少了,只占24%左右,而中老年占76%,這說明淮海戲在人才傳承上面臨老齡化問題比較突出,呈現出后繼人才匱乏的現象。因此,在以后舉辦的大賽中,對以市、縣文藝團體組織為單位的參賽人數,應當明確年齡結構比例,讓更多的青年少年有機會展現自己的藝術才能,以達到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