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星
(慶云縣融媒體中心,山東 德州 253700)
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的載體通常是電視、廣播以及一些紙媒如報刊雜志等,而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的載體形式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包括微博、互聯網主頁、微信公眾號,乃至一些手機App界面等,都能夠提供相關新聞資訊,使得公眾能夠在新聞獲取方式上有更多選擇,與此同時,也意味著傳統媒體的新聞受眾群體基礎正受到極大的挑戰。同時,在新聞內容的接收設備上,也有了很大的延伸,從傳統的電視機、收音機、報刊雜志等,拓展到了手機、電腦等,并且這些“后來者”明顯有了“居上”的趨勢,而這也帶來了另一個信息時代概念——跨屏時代。
由于體制原因,電視、廣播、紙媒等媒體的發起機構絕大多數都有較強的政府背景,因此,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節目往往也具有較強的“官方氣息”,不僅在風格上比較偏保守,且在信息內容上也往往需要經過一系列流程才能夠向外發布。而在新媒體時代,隨著各類新媒體平臺橫空出世、百舸爭流,很多新媒體又將新聞節目作為重要內容之一,使得新聞節目的信息內容更為豐富。同時,由于新媒體平臺既有官方成立,也有民間成立,比如一些自媒體,在對新聞內容的策劃和審核方面都較傳統媒體有了很大的變化,使得信息在豐富的同時,即時性、多元化特征也日趨明顯,比如對同一樁新聞事件,不同的新聞媒體有不同的發聲、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態度,而公眾也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了引導和影響。
由于傳統媒體在受眾的心中具有權威性,因此在進入到新媒體時代后,許多的新聞記者依舊認為只有電視新聞媒體才是媒體發展的主力軍,忽視了新媒體的影響力,始終堅持傳統的采訪和工作模式,這樣的工作觀念限制了新聞媒體的進一步發展。新媒體時代,要想變革新聞采訪工作方式,就需要先改變新聞記者的工作觀念,培養新時代記者的思維模式,加強新媒體和互聯網之間的融合力度,使記者認識到新媒體具備的優勢。在改變新聞記者思想的同時,還要為電視臺記者普及新媒體的特點,讓他們了解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使電視臺新聞記者在思想觀念上融入新時代的特點,有效地提升電視臺新聞采訪記者的工作能力。
在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受眾已經從原來固定被動地接受新聞信息轉變為可以自主選擇不同的新聞平臺進行觀看,人們對于傳統電視媒體的依賴性大大降低,電視媒體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霸主地位,需要與其他新媒體新聞平臺爭奪受眾。因此,為了吸引受眾觀看新聞節目,電視臺新聞記者需要對自己的采訪風格進行創新,不能再用原來傳統的采訪方式,要充分了解受眾的需要與喜好,優先采用受眾喜歡的采訪風格進行采訪。另外,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詞撰寫工作時,要注意對內容形式的創新,對采訪詞的內容進行處理,從受眾的需求出發對采訪形式進行創新,增添采訪的新穎性,使受眾樂于觀看,提升電視新聞傳播的質量。比如,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采訪時可以使用肢體語言,讓整個新聞采訪看起來更加生動有趣,吸引受眾觀看。
傳統電視新聞記者往往都是在電視臺工作的,所以,對記者這一職業的定位和認識都受到了電視臺的影響,其發布的內容都是以電視臺的角度進行發表的。但是伴隨著新媒體的出現,新聞內容也從電視、報紙等轉變為手機、電腦等,而且在傳播新聞內容的時候也會受到其他挑戰。所以,新聞記者想要讓內容吸引人民群眾,記者就要以平民化的角度進行傳播。記者在采訪的時候,要站在人民的角度進行采訪,采訪內容要貼近人們的生活。記者在采訪的時候,要積極和人民群眾進行互動交流,維持和人民群眾間的關系。
網絡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在對電視新聞進行處理過程中,為了能夠有效保障電視新聞內容的質量與水平,就需要依靠團隊,團結協作,對電視新聞內容進行處理,進而促進電視新聞的發展。與此同時,在創作新聞時,記者不僅僅需要進行采訪工作,還需要對采訪的內容進行后續處理,因此,為了能夠保障新聞內容的質量與水平,就需要記者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技能水平,具備高水平的交流溝通能力,并且還需要具備好的文學功底,為后期處理電視新聞內容奠定基礎。另外,記者還需要能夠熟練操作各個互聯網軟件,借助互聯網平臺,傳播新聞信息,從而增加電視新聞的受眾。
總而言之,電視臺新聞記者應該積極創新采訪形式,及時轉變自身的工作理念,用現代化的思想去看待問題,加強自身的編輯工作能力與專業素養,幫助傳統的電視媒體在新媒體的浪潮中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