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蓮花實驗學校初中部,江蘇 南京 210041)
起初,我們的語文老師認為: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因為家庭面臨巨大生存壓力的緣故,即使語文基礎非常薄弱,但他們應該比本地孩子更為懂事、更能吃苦、會更加自覺地學習祖國文化......然而,他們的語言水準令所有的語文老師極其揪心:眾多學生漢語拼音學得不倫不類,不少學生連一至四聲都不知如何區分;多數常用漢字不認識,或懶于查字典,或根本就不會查字典;讀課文,不會斷句,或結結巴巴、或像冷血動物一樣目無表情,添字漏詞是常態;回答問題,或語言表述不完整、或詞不達意、或張冠李戴、或文不對題、或兩個啞巴見面——低下頭一言不發;作文呢?不少人就更是“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了,對他們來說,基本就是“天方奇譚”,個別的甚至寫不出三行字。
這些外來人口的家庭現實狀況如何?經過上門挨戶走訪,了解到諸多家庭處于貧困線以下,如4、5戶家庭合租一間大一些的房子以便減少開支的;大多數的職業為炸油條、收廢品、修家電、擺地攤、做飯店服務員、當建筑工人、開小賣部的等等,絕大多數根本無暇顧及子女,“放養”形式;還有一些家長則希望——在小孩下午放學回家后幫忙帶更小的弟弟妹妹,或幫父母做做家務、最好能在做小生意時幫忙搭把手等,至于成績,不少家長則無更高的要求,識一些字、會說話、能與人交流、算賬不出錯就差不多了,當然,若小孩自己能主動自覺地學習且成績出類拔萃,他們也會高興的;但若要他們在小孩學習上投入許多精力,那是極難的,因為他們不斷地東奔西走、遷徙流動,腦中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盡快的掙到錢養家糊口,然后能夠慢慢的在南京或好一點的城市立足……
時間如白駒過隙,初中短短三年時間,一晃便會過去,面對這樣的“特殊”群體——如何首先提高他們的語文基礎、閱讀水平、表情達意、理解能力,尤其是作文水準,是擺在所有文科教師,尤其是語文老師以及校領導面前的棘手問題。
合并成立的新校,由區教育局“空降”了原金陵中學河西校校級領導、后擔任區教師發展中心電教主任的李建華同志來到了這里,他帶領校領導班子和部分骨干力量、一線教師等仔細研究、認真分析,弄清了這些學生存在的兩大“短板”——學科弱(即“三弱”:語文學科,閱讀、作文弱,其次是數學弱、英語弱)、精神缺(即“三缺”,缺愛、缺見識、缺自信)。
為了喚醒他們的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激發文化自強,結合三所學校原有文化之精華,提煉出了新校“做有故事的教育,辦有溫度的學校”的核心辦學理念,“無痕”、“有品”、“致信”的校訓(無痕即教育無痕,關愛無痕,合作無痕;有品即師生有品性、教育有品質和學校有品位;致信即致力于自信、誠信和信念的教育),要求做到“教師如蓮”,凸顯“學生第一”,方能做到“學生如花”,因為真心愛學生才是愛學校。
愛是教育的翅膀,愛與被愛是核心,熱愛是境界,熱愛是胸懷,熱愛也是有技巧和技能的。在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必須通過藝術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家”的溫馨。
為此,學校積極開展南京市“園林校園”創建工作,打造出了“一池”、“二石”、“三景”、“四帶”、“五園”的校園整體綠化格局,并通過“一缸一燈一場,一簡一畫一鏡,兩處浮雕穿過來”的藝術設計牢牢吸引著學生熱愛自己的校園,因為這是他們的另一個“家”。
聆聽名人說故事:為了讓這些孩子樹立學習的信心,學校主動邀請了來自農村、曾經插過秧、割過稻子,干過諸多農活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祁智來校鼓勵他們“用閱讀改變命運”,他從對《三國演義》中劉備孫權曹操三大霸主的學識比較開始,侃侃而談,引出讀書對人生的重要影響;又從《水滸傳》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節生動地剖析開去,讓同學們感受到讀書帶來的巨大樂趣......故事娓娓道來,演講生動有趣,場內不時爆發出同學們的歡笑聲與掌聲。
邀請了全國“自強模范”、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侯晶晶教授,她向學生們細細講述了自己成長道路上的珍貴回憶:少年時的誤診致殘、自強不息的求學之路、親朋師長的關懷和愛護……侯教授追求知識、挑戰自我、關心他人、服務社會的人生追求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學生,他們們明白了:我們的青春應是奮飛的青春,“哪怕在最黑暗的時候,也要去尋找希望的光芒”!
還邀請到了著名作家黃蓓佳,她給學生們講了《普羅提亞的等待》故事,告訴大家現在求學的階段,就是要拼耐力,拼時間,拼誰比誰準備得更充分,因為準備得越充分,儲蓄的能量越多,在生命爆發的一剎那,我們發出的光芒才越是燦爛。
……
駐足欣賞無聲的故事:雖然這些學生存在著三“弱”三“缺”,但語文老師們相信,用拉橫幅貼標語的方式對這些學生來說,肯定遠遠不如看故事明道理來得更直接、效果更快些。
于是乎,260多則《哈佛家訓》故事掛在了校園各個過道、面對各班教室的墻柱上;課間與其它休憩時間,你會發現,追逐的人少了,駐足欣賞如“居里夫人讓她的女兒玩獎牌”、“迪卡尼奧的放棄”、“人生四句話”等故事的人多了。
同時,學校“閱讀夢工廠”每天中午定時向全體學生開放閱讀、并規定每位學生每學期借閱書籍不少于8本,每學期開展一次 “閱讀之星”評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靜心欣賞、閱讀的興趣。
挖掘潛力做“故事”:掛在墻上的靜態的故事是有限的,時間一長,新鮮感一過,早已熟知的故事就提不了多大的興趣了。
為此,學校結合“八禮四儀”開始“做故事”。積極開展如“美麗青春,十四而志”的青春儀式、“年華追憶 夢想遠航”的畢業典禮活動,以及“五四”詩歌朗誦會,校園籃球、足球聯賽,青春靚麗的運動會,“校園吉尼斯”與“達人秀”,“班歌”比賽,“元旦”迎新聯歡會等,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輪滑、攀巖、高爾夫之類的特色訓練,參與全省乃至全國比賽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參與的熱情,豐富了學生們各類作文寫作的素材,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試想一下,一樁很有興趣的事,一項自己積極參與的活動,哪個不想去做?哪個沒有體會?同時,誰不想為學校、為班級、為自己獲得榮譽?自己親身參與、體驗、有興趣乃至獲獎的活動,怎么會無內容可寫呢?
人人上臺說故事:每周三下午第六節課,學校提供的“做花燈”、“剪紙”、“高爾夫”、“輪滑”、“攀巖”等校本課程內容豐富多彩,主動參與的學生多了,極少數或個別的學生也不用擔心自己沒有展示的機會,因為哪怕是你在某一方面有一點一技之長,學校也有機會或創造條件讓你一顯身手,如地陀螺比賽,刷得好也有一份獎狀……
說故事,既可以說說自己參與活動的艱辛過程,也可以說說大家如何互相幫助、相互合作、團結拼搏、永不服輸的精神,還可以說說從別人的展示中得到的感受等等;根本就無須擔心寫作時無話可說,更不可能胡編亂造了。
每學期,學校語文、政治教研組還會并肩舉行如“師生之間”、“說說我們的故事”、“未來演說家”之類的演講比賽,更是吸引了眾多學生的積極參與與報名熱潮。
上課呢?魯迅先生說過:“我們要放出眼光,運用腦髓自己來拿,這是我們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問題。”為此,學校要求我們的文科老師需引導學生學會“拿來主義”,即通過平時閱讀的《讀者》、《青年文摘》、《半月談》、《科學博覽》之類的雜志、收看有益的影視節目(如《百家講壇》、《朗讀者》)、中外名著等,從中摘錄自己喜愛的精彩片段、剪貼優美的文章等,抽空熟記于胸,然后進行課前2-5分鐘演講,這樣,既有利于加深平時積累詞句的印象,又有利于鍛煉學生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提高了一些性格懦弱的學生的膽量,一舉多得,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另外,學校教學部門還要求每位語文老師每周拿出一節語文課到“閱讀夢工廠”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生可以將自己本節課的一些閱讀體會及時撰寫下來,課后張貼在此屋“心語專欄”的墻面上,供大家欣賞、品味,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們愛看、愛讀、愛說、愛寫的良好語言習慣的養成。
新時代的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的人的教育,因為每一個人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存在價值,而學生則是特定時間、特定空間的一段經歷,因此要想解決好此類學生的“三弱”、“三缺”,筆者覺得,學好語文首當其沖,而故事則是打開他們追尋知識的夢想之門的鑰匙,知識面寬了、廣了,從中就會學到諸多做人的道理等。作為學校來說,好教育是用心“做”出來的,學校要有故事,要做故事,更要會講故事、寫故事,因為故事的前面是味道與吸引,故事的背后是智慧與行動。
現在,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語文學科已經成為了學校優勢學科,贏得了上級領導的一致稱贊、學生們的一致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