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舉兵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教體局,江西 撫州 344100)
在新課標的各項要求當中,能夠發現,對于學生舉一反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題多變,這種教育策略,目前已被廣泛的運用在小學數學的解題教學環節當中,本文正基于這樣的現實背景展開了論述,希望能夠探討出更加適合小學生解題思維和一題多變思維培育的教學方法。
思維往往比能力更為重要,這是因為只有擁有了相應的思維,才能夠不斷地驅使著自身,付諸實踐,在學習數學的過程當中,很多學生雖然被毀了,大量的定義學會了各種各樣的數學公式,但是一旦進行應用題的解答的時候,卻表現得差強人意,這就是因為學生目前并沒有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更沒有將具體的數學知識和數學公式運用到實際問題當中去的能力。所以,筆者認為,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師更需要強調對學生解決問題思維的引導。
舉例來說,在學習加法減法的時候,單純的定義講解是十分簡單的,甚至也可以說,教師在大屏幕之上投放一些簡單的例題,讓學生進行計算也是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但是如何將這種運算法則運用到實際的問題解答當中去,許多學生卻感到無所適從。在選擇例題的時候,建議教師可以選取一些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例題,例如為學生營造一個超市的情景,然后讓學生隨意挑選一些商品,這些商品的價格都是不一而足的,但一般來說都由整數表示。隨后由同學計算自己挑選的商品一共要付多少錢。
在面對不同的題目,學生是否能夠準確地挖掘題目中所隱含的各種信息以及題目與教師所講解例題之間的共通之處,才是真正攻克一題多變解題難關的重要能力。因此筆者建議,在小學數學的解題教學環節當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們采取正確的策略進行問題解決,而不是模板化的用公式進行套改。
教師應當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地搜集信息和資料,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需要對題目信息進行綜合的判斷,這是因為很多的答案其實都蘊含于問題當中,只不過不容易被人察覺的。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數學題目當中,很多問題都以應用題情景對話以及圖畫的形式呈現,在這方面更需要培育學生挖掘信息的能力。舉例來說,當學生拿到一個圖畫數學題目以后,教師應當首先鼓勵學生按照正確的順序進行觀察隨后觀看題目當中的細節之處尋找到可看使用的信息建議采取舉列列舉法將在題目當中搜集到的信息都一條一條梳理出來,逐一進行觀察。不僅如此在解決其他問題的時候教師同樣可以通過這種列舉法。除了將這些文字都梳理出來外,也可以讓學生按照一、二、三的標號形式把題目當中的標記出來,并且以下劃線的形式重點突出,將這些已知的信息和自己通過推理計算,發現的信息區別出來,在這種反復的練習過程當中,可以達到學生收集能力的提升目標,也可以使得學生在未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擁有更強的基礎。
建議教師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可以適當性的進行作圖。整體和部分是小學階段數學學習過程當中的一大重點,在這一階段,那同樣也需要面臨著大量的圖形知識。通過多個圖形的拼接可以形成一個整體,而通過一個大圖形的剪切也可以形成多個小圖形。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得學生最直觀的感受到圖形之間的變化和圖形面積之間的關系,而這種畫圖策略,在實際的解讀過程當中又具有直觀的特點。大學生在進行圖形題解答,甚至說,在學習不同圖形面積公式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進行了解。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時候,教師首先需要講解的是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當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三角形面積公式以后,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們用自己的雙手尺子剪切出2張一模一樣的三角形圖片,然后將兩條三角形的邊重疊在一起,拼起來就成為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這種直觀的動手操作方式,讓學生一下子就了解到,平行四邊形就是有兩個相同的三角形構成的。之后教師還要進行進一步的延伸,將原有的題目進行變化,繼續以三角形為基礎,讓學生進行思考,通過多個三角形的拼接,是否可以在變換成其他的圖形,當學生們一籌莫展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人為地展示出一些不同的圖形,例如投放一些正方形和長方形,然后通過對折裁剪的方式,讓學生發現原來正方形和長方形進行裁剪,也可以得出一些三角形的圖案,通過這種題目地變化,讓學生養成正確的數學思維,以后能夠更好的適應一題多變的數學教學節奏。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的解題教學環節當中,一題多變既是一種工具,同樣也是小學生需要攻克的一個教學難關,通過題目簡單變化,讓學生養成舉一反三的思維,從而通過一道例題去探尋到這個知識點的真正含義,這恰恰就是一題多變解題方式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