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云
(河北省平泉市楊樹嶺學區中心校,河北 平泉 067503)
關愛他人屬于人的情感范疇,對待他人有同情心會關心他人,是愛心的一種情感和表現方式。一旦人有了同情心就會做出關心他人的行為表現。現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把父母對自己的愛當作一種理所當然的行為,對父母、對身邊的伙伴、周圍的人和事漠不關心,情感冷漠。如有的幼兒看到別的幼兒摔倒,不但不去扶,還去嘲笑。還有的幼兒有爭搶玩具、不謙讓等不良行為。若一個幼兒從小不知道關愛父母和長輩、同伴,養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習慣,那么長大以后就很難做到孝敬父母、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因此,從小加強對獨生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培養幼兒關愛他人、善于同情體貼別人、處處為別人著想、熱情的幫助別人的良好行為習慣是奠定良好人格的重要方面。要從小在幼兒心中播下愛的種子。因此從小培養幼兒有愛心、關愛父母、同伴的品質,會對幼兒一生的幸福產生十分有益的影響。幼兒在家庭中的中心位置,使他們得到了父輩和祖輩更多的關愛和呵護,許多家長只知道一味的對幼兒“施愛”,而不懂得引導幼兒去學會關愛他人。只有幼兒懂得接受父母,老師,伙伴的關愛,也能關愛他們,自己才能快樂。
在幼兒園集體生活中教師取代家長身份關愛體貼照顧幼兒的行為。以身示教,是幼兒情感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正如艾·倫凱強調:榜樣是習慣的基礎,而習慣是人格的基礎。因此要在日常活動中利用并創設良好的、典型的榜樣。
首先,教師以自己的言行舉止渲染關愛他人的情感。在一日活動中,教師要處處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孩子做出關心別人,尊老愛幼的榜樣。比如:每當小朋友說他不舒服時,我總是關心的摸摸他的頭看是否發燒,或幫他揉揉肚子,或給他倒杯水等等。雖然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卻在孩子的心理埋下了愛的種子。記得一次我胃疼,下午坐在教室無精打采,非常難受,小朋友看到后都過來問我怎么了要不要去看醫生,還有的問我要不要喝水,這讓我非常感動。孩子正是天真的,你怎樣對他們他們就會怎樣回報你。
其次,樹立幼兒中良好的行為楷模,互相感化。同時利用文學作品中積極的內容,發揮正面榜樣的作用,引導幼兒。例如語言活動中講一些有關關愛的故事;讓幼兒自己討論錯誤行為如何去改正;誰做了好事講一講,在幼兒中找到學習的好榜樣。
一次班中有一名小朋友生病了,抓住這次教育機會,我們請幼兒說說自己生病時的感受,體驗生病人的痛苦。從而引發了幼兒探望生病人的愿望,還想出了一些安慰生病伙伴的方法。然后根據幼兒們的建議,我們用手機給生病幼兒打了慰問電話,還制作了慰問品在那個小朋友來園時紛紛送給他,還學會了說許多慰問的話等等,讓這名小朋友和他的媽媽非常感動。還有一次班中的午點蘋果多了一個,我抓住這次機會開展討論“多的蘋果給誰吃”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們說“給生病的小朋友吃吧”“給個子小的小朋友吃吧”“給班里新來的小朋友吃吧”一個蘋果引發了幼兒關心別人、謙讓伙伴的情感。
幼兒關愛他人的情感不是依靠“教”才學會的,是在理解他人的痛苦與需要的情感變化過程中逐漸產生同情心,良心驅動下,在角色實踐活動過程,小組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是付諸行為強化的結果。
幼兒親身體會從中感受關心別人的快樂。剛開學時我們讓我們班的孩子去到小班幫助新入園的小朋友穿衣服、穿鞋,給他們喂飯,在游戲時也讓他們主動地去找小班小朋友玩,慢慢的他們在幼兒園見了小班小朋友他們知道了謙讓,就連上廁所也會讓弟弟妹妹先上。每次當小班孩子對他們說謝謝時,他們都會感到很自豪。
充分調動社會,家庭,幼兒園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對幼兒施以良好的教育影響,增強教育合力,提高教育實效。強調家庭,父母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采用多種方式與家長交流,互相傳遞信息,及時反饋。在教學目的、教學方法上保持家園一致。使幼兒在幼兒園中受到的教育可以在家庭中得到強化鞏固,配合幼兒園工作,取得共同效果。
通過對家長的調查問卷,對孩子一周的愛心行為記錄,引導家長也增強關愛的意識,從而去影響孩子培養幼兒關愛他人的良好行為習慣,希望關愛的心會永遠留在每個孩子心里,讓他們永遠都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