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杰
(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金山學校,河北 秦皇島 066300)
如何克服現行的學校體育教育弊端,迅速實現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已成為學校體育界討論的熱點,作為一線的體育教師,首先應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改革嘗試。
素質教育在本質上是主體教育觀的體現。應試教學向素質教育轉變則是客體教育觀向主體教育觀的轉變。因此,體育教學中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這一宗旨來組織,才能培養自覺性和創造性的人才。主體性在這具有兩層的含義:一是指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即學生在與客體相互作用中應具有的主體性,包括學生在自主地接受知識和學生主動地適應教師;二是指體育教師教育的主體性,即教育應以培養主體性的人為根本宗旨,即包括教師創造性地加工教學信息,又包括教師主動地適應學生。
體育教學包括體育理論課和實踐課,在理論教學中,通過體育知識傳授,使學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體育科學知識,懂得體育鍛煉的目的和意義,自覺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體育的意識,同時盡可能結合實際,介紹我國優秀運動員刻苦訓練,頑強拼搏精神,在奧運會上為國爭光實例,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運動員為國爭光情境,激發起學生愛國主義的熱情,自覺參加鍛煉。另一方面,實踐課的內容,教師可結合教材特點,運用各種有效手段和方法,提高學生體質同時有效實行素質教育,如田徑項目有跑!跳!投,特別是長跑項目,更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敢頑強意志品質,另外可根據教材的性質不同,更多選用比賽和游戲方法,讓學生參與比賽和組織工作,這不但可培養競爭意識,而且提高了某些能力素質,只要教師在教學中精心計劃,合理安排,相信可以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活動中練習,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
體育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個性發展,有著與其它教育活動無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學生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能力程度不同,其生理!心理及運動機能方面,會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必須考慮學生個體差異,注重各自個性的發展,分別加以區別對待,在教法的設計上,要注意多樣性與靈活性,明確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不能只管教,要以學生認識教材內容的規律特點為主,因人而異,合理安排教學的步驟,從每堂課的教學內容、條件出發,創造出不同特色,體現素質教育功效的體育課模式,促使教學內容豐富,師生關系融恰,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興趣,啟發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在學生較全面發展的同時,注重個性發展,有選擇地進行適合自己運動內容,不斷完善和完美學生個性發展。
體育教學的目的,不僅僅使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需要培養各種思想品質。就教學內容而言,許多內容多有針對性項目可選:只要從學生需要出發,教學中可選擇帶有明確規則的游戲或競賽活動,以發展學生遵守規則、公平競爭、不斷進取的精神;也可選擇娛樂性、集體性的內容,以培養學生良好情感、性格、人際關系及團結協作的品質,也可選擇韻律感強,節奏鮮明的練習,發揮學生美感的情操;還可選擇時間較長,難度較大或具有一定危險性的練習,發展學生勇敢頑強,不怕困難,教于拼搏的意志品質等。只要我們努力去做,精心選擇,要培養好學生各種思想品質,不是一件十分難辦的事。
要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和堅強毅力,就必須從體育教學模式入手,改變體育教學僅僅將學生的發展局限在生理學的范疇之內的模式,把出發點轉移到提高學生的身心潛力和智能水平上。這將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創造的熱情。
新課程標準著重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將以往教學中教師單純的“教”“灌”以及膚淺的引導等教學手段,轉化為學生的“樂”“思”“會”過程,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興趣、動機,讓學生以“發現者”“探索者”的身份積極投身于練習活動中,讓學生帶著問題,通過親身探索體驗,培養創作的熱情,獲得成功的喜悅,不再把體育課認為是一種負擔。
素質教育要求體育教學以發展學生為本、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也就是說,要創新體育教學模式,在特定的體育教學情境中,制定為實現體育教學的整體目標,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試教學程序設計、方法手段、組織形式和步驟以及教學技術、技巧、藝術、謀略。研究與控制創新教學,應以指導學生自主活動、增強教學的情境性、學習的探索性為中心。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構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創新性體育教學模式群,要將“上級與下級”“命令與接受”的師生關系轉變為教師和學生是知心朋友、平等和諧的伙伴關系,以便在組織練習中通過頻繁的師生接觸,形成寬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愉快地、積極地體驗體育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