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嫻
(廣州市社會福利院屬特殊教育學校,廣東 廣州 510150)
特殊兒童由于身體機能的缺陷,在感知、動作、語言和認知、社會行為等方面會有一定的困難,發展遲緩,但是他們同樣有發展的需要。游戲的運用可以有效的開發特殊兒童的大腦和智力,為以后融入社會和獨立生活做好準備,同時也能減輕家庭和社會帶來的壓力。由此,我們需要重視游戲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從而更好的將其運用在特殊教育中。
游戲是有趣和令人愉快的,凡是兒童沒有一個是不喜歡游戲的。特殊兒童也一樣,雖然游戲的內容和方式可能會依兒童不同類別的缺陷和缺陷的程度以及兒童的個性有所不同,游戲的發展速度也會比正常兒童慢一些,但是他們喜歡游戲的程度卻是相同的。
特殊兒童由于感官或心理的缺陷,在生理的發展方面會有所限制或比較遲緩,但特殊兒童同樣有發展的需要。對于特殊兒童來說,他們的游戲方式是和正常兒童不一樣的,例如說失聰兒童對于聲音刺激的游戲就不敏感、失明兒童無法進行需要較多視覺的游戲,而自閉癥的兒童有可能只對我們認為不可思議的游戲感興趣等。游戲是由活動、動作、玩具、材料等組成的,特殊兒童就可以在游戲中任意擺弄物體,自由的變換動作和姿勢,可以多次重復他們所感興趣的動作而不受限制。因此,游戲可以使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狀態調整到最佳水平,從而釋放過剩的精力,并避免厭煩和疲勞,使機體感到舒適和愉快,游戲滿足了他們生理發展的需要。
特殊兒童畢竟也是孩子,他們和正常兒童一樣,對周圍的事物也充滿了好奇心,這自然是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在游戲中,特殊兒童會通過各種探索和操作活動,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象來模仿和表現周圍的人和事物。很多對于正常兒童來說是很平常的事物,在特殊兒童那里就會可能成為偉大的發現,對于特殊兒童來說,世界充滿更大的神奇。正是這些游戲使得特殊兒童增加了發現世界的機會和場景,進一步獲得對世界的認識。
游戲對于特殊兒童不僅僅是“好玩”或娛樂,更重要的是特殊兒童在游戲中可以獲得影響與學會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減少挫敗感。當特殊兒童在游戲中通過自己的行為對物體或他人產生影響時,會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感到自己也能做到正常人所能做到的事情,會獲得成功的喜悅,體驗到克服困難、達到目的的快樂。在游戲中獲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可以滿足兒童自我實現的需要。
游戲不僅應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產生,而且游戲也促進著他們身體、智力、社會性和情感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實現著它重要的發展價值。
特殊兒童由于身體機能的缺失或障礙會造成感知、動作、語言、認知、社會行為、生活自理等方面的困難或發展遲緩,而各種游戲活動對這些缺陷的補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例如,觸摸辨識不同質地、形狀、大小、重量的積木,可以豐富盲童的感知表象,發展其以手代眼的能力;手指游戲可以訓練小肌肉群活動,補償弱智兒童精細動作不靈活的缺陷;表演游戲可以幫助聾童積極主動的發音,補償聾童表達和理解語言方面的不足等等。兒童在這樣的活動中不但可以獲得游戲的樂趣,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游戲的任務,達到有效的鍛煉效果,通過游戲活動能夠促進特殊兒童發展并進行缺陷的補償。
學會與人交往、與人合作是特殊兒童的“必修課”,特殊兒童再特殊最終也要融入正常社會,與正常人交往、合作、生活。而游戲恰恰為特殊兒童提供了這樣一個社會交往的機會。一方面,特殊兒童以游戲的方式參與活動,其他正常兒童或者同樣的兒童就會比較容易接受,從而開始形成良好的交往。另一方面,兒童在游戲時,相互合力來布置背景和使用玩具來共同完成游戲活動。游戲中的這種交往活動,構成了特殊兒童實際的社會關系網絡,使兒童逐漸熟悉、認識周圍的人和事,了解自己和同伴的想法、行為、愿望和要求,理解他人的思想、行為和情感,逐漸掌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規則,學會與同伴分享、相互謙讓、合作等人際交往技能,最終融入正常社會。
兒童語言的發展總是落后于認知的發展,所以許多情感與體驗兒童都無法用語言很好的表述出來,那么游戲就成為兒童的另一種語言,兒童的喜怒哀樂都可以通過游戲的形式表現和發泄出來。對于特殊兒童來說,很多都有表述困難、心理壓力、失敗體驗、自卑心理等問題存在,游戲則是他們最好的自我表達方式,在游戲中他們能夠體驗快樂,也能夠宣泄痛苦,在游戲中他們還能夠學會表達或者控制自己的情緒。還有在一些帶有情境的游戲中,我們可以讓兒童在游戲中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例如,在故事“兔媽媽和大灰狼”精心創設的游戲中,我們就能夠看到“小兔子”為了躲避大灰狼而努力的跳的更快、更遠。孩子們可以將積極的情感與游戲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有助于特殊兒童的情緒、情感朝向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還可以使游戲活動達到很好的鍛煉效果。
綜合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通過游戲得到快樂是享受,而發展卻是外在的尺度。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既要把游戲作為工具,使其成為特殊教育的有力助手,更要注重游戲在康復教育中的作用,使游戲在特殊教育中同時滿足社會和兒童的需要,真正成為散發著迷人魅力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