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美
(河北省蠡縣第二中學,河北 蠡縣 071400)
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教師首先必須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現狀了然于胸,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我在接手一個新班的時候,便用一套難易適中的題目對所教班級學生進行分層。對學生進行分層是分層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因此從一開始,就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信心、毅力、興趣、智力水平及內在潛力來劃分學生層次。把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次的學生基本功扎實,學習主動,對數學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接受能力強,潛力極大,并有超前的學習愿望。B層次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有一定的進取心,可是接受能力稍微差,基礎不扎實,但有一定的能力和潛力,需要老師扶一把,給以一定的督促和輔導。C層次的學生學習不自覺,基礎差,而且思維反應慢,在學習上有障礙,有的是對學習數學不感興趣,怕吃苦,缺少家庭輔導條件,需要教師時刻關心和督促。
例如,在復習“函數概念”一課時,在學生復習完相應的舊知識后,可設計如下一組問題:①什么叫函數和映射?②為什么說“自變量x有一定取值范圍”?③為什么說“函數y有確定的范圍與之對應”?④x、y的取值范圍可分別構成集合嗎?它們有何特點與關系?⑤你能從映射的角度重新定義函數嗎?⑥函數記號如何?新定義與原定義相同嗎?然后讓C層學生回答①②題,B層學生回答③④題,A層學生回答⑤⑥題。通過提問分析,既復習了舊知識,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過程,又可調動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全體學生基本上搞清函數的概念,從而在“成功的體驗”中,不知不覺中突破這一難點。
和以往的數學教學方法相比,分層次教學的備課要求要更高,老師必須對教材爛熟于胸,并且在此基礎上做到靈活運用,按照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進行不同的備課,絕對不能多個層次一份備課,這樣根本無法達到分層教學的目標,必須按照學生的需求,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完成備課。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必須注意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在對重點和難點進行講解的時候必須能夠讓層次最低的學生聽懂,也必須能夠滿足最高層次的學生的需求。設計問題的時候也必須根據學生的層次進行,那些比較難的問題讓最高層次或者中等層次的學生起來回答,了解這些學生綜合的分析能力;而那些比較基礎的練習題則可以讓層次最低的學生起來回答,通過回答問題老師可以了解這部分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把握情況。
在進行數學授課的時候,老師必須循序漸進,給學生提出的學習目標必須符合情況,進行知識質檢過渡或者銜接的時候必須有次序,層次之間存在的落差也不能太大,必須按照學生的認知進行。在教學的時候正確理解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的教學策略也必須不同,保證各個層次的學生數學成績都能夠得到提高。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老師應該盡量按照中等層次的學生水平進行,著重幫助層次最低的學生,對于最高層次的學生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應該進行一些適當的啟發,調動其進一步探究的積極性,加深問題的難度對其討論的范圍進行一定的拓寬,盡量滿足其對數學知識的渴求,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輔導是學生鞏固和掌握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做補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因材施教。在課外的輔導方面我一般采用兩種分層輔導方式。第一種是給沒過關的第一組學生補課,給第三組學生增加難度更大、更綜合性的題目。第二種是采用了讓學生之間相互輔導的辦法進行學習輔導,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我課外直接對第三組同學進行輔導,第三組給第二組同學進行輔導,第二組給第一組的同學進行輔導,這樣,將全體同學的積極性都調動了起來,形成一種你追我趕,互相幫助的學習氣氛。我對學生說,自己會做題還不表示你真正弄懂了一道題,只有你能講解后別人能聽懂則說明你自己真正懂了。
老師進行作業的布置是為了鞏固學生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提高其解答數學題的能力,并且通過解答數學題提高思維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發展能力。但是由于在設置學習目標的時候,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所以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也必須有一定的差異。布置作業的時候應該按照中等層次的學生的需要進行,層次最低的學生經過一番努力也能夠完成這些題目。
為了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測驗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方式。我自從采用分層教學后,對學生的測驗采用A、B、C三套不同的試卷,以使不同的學生在考試的過程中都能將自己的水平發揮出來。在測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己選擇不同的試卷,即A組的同學可以選擇B組的試卷,同樣,B組的同學也可以選擇C組的試卷。每次測驗后各個組進步較大的同學可以上升一個小組,而退步的同學則的降到下一個小組。
總之,分層教學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注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分層遞進式教學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利于整體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