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霞
(遼東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3)
世界的融合發展讓我國接觸到很多英美文化,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來實現加大對英美文化的認識。在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時,需要根據作品所處時代背景,并結合作者創作特色來完成對的一篇優秀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
首先,中西方文化在針對同一問題時,其關注的角度不相同。中國文化重視家國概念和整體力量,但是西方文化中更加強調個人價值和力量的體現。在很多的西方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一部作品中只重點強調和歌頌一個人物或一件事情。這是因為英美國家極其重視個人利益,且充分強調人權,每個人的夢想才是他們一生所奮斗的目標。因此,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更多看到的是個人利益和價值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這種文化是由于英美國家群眾所處環境形成的,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態度追求自由不受任何約束。然而,中國則恰恰相反,中國歷史以來都是一個非常重視集體榮譽感的國家,并且強調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任何事情都不能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明顯存在,所以在對英美文學作品翻譯時,應該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文化里面來進行恰當的翻譯。舉個例子,英美國家崇尚一句話叫做:“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但是在中國則崇尚另外一句話叫做:“團結就是力量”。因此,必須重視不同文化的差異和時代特點,才能將英美文學作品翻譯得更加符合實際。
其次,中西方文化習俗的差異明顯存在。一個地方習俗的形成跟當地的生活環境、歷史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等息息相關。所以一個地方的習俗具有傳承當地歷史文化的作用。比如在英國“red”這個單詞表示的是憤怒、焦躁、生氣,“blue”這個單詞表示的是心情憂郁、難過。但是在中國則剛好相反。所以,在大學進行要買文學,作品翻譯是要重視個單詞的用法特點,結合文章文化背景和實際情況來準確翻譯,從而避免由于翻譯不當而帶來的錯誤。
社會的不斷發展,國際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世界范圍內各國間的交流溝通也愈加普遍。這對于大學英美文學作品翻譯教學方法來說也發生了重大改變。現如今翻譯英美文學作品要求摒棄單一的語法翻譯,轉而使用文化交流和對比翻譯。中國的文學作品可以買文學作品之間的差異明顯存在。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將翻譯重點放在文章所處國家和時代的背景下,充分了解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習俗等。下面是對英美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使用的有關方法和技巧的簡單介紹,用以幫助增強我國高校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水準。
直譯就是按照原作中的順序語言和語法結構進行翻譯,不需做任何修正,讓作品本來的含義能夠最大程度地展現。而意譯是說在對作品進行翻譯時,按照作品的原意來大致翻譯,不用做過多形式上的修正,特別是在語言方面的形式上不能加太多的修飾,應充分尊重原作的語境。在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是這兩種翻譯方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需根據作品中不同的語境,并結合相應的反應方式進行恰到好處的翻譯。一般而言,在大學翻譯教學內容中剛接觸英美文學作品翻譯時應強調直譯教學,確保翻譯后的句子保持原作品中的原意,再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合理調整,以確原句的準確性。
在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學生要充分理解在作品背后的語言精神觀和文化背景,選擇合適的方式將文本翻譯的更加本土化或更加接近于文章所處時代風格。教師在進行翻譯方法講解時也應著重重視該點問題。但是,當前在翻譯作品中,利用該方法的質疑聲層出不窮,利用該方法翻譯出來的文章無法保留本土化的特征,還讓翻譯出來文章沒有活力和生氣。既便在此基礎上翻譯出的作品與原作品的意思相差無幾,但是由于翻譯者與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導致翻譯的作品沒有美感,無法真正的帶入歷史文化。教師在講解翻譯內容時要詳細準確地告知學生翻譯的技巧,并強調學生關注因為文化的歷史背景和發展翻譯過程中,既保留英美文化的魅力也要重視與本國文化的交融。教師在進行因為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要注意使用恰當的修辭方法和語言表達方式來對文化背景進行充分了解和介紹,再根據我國的文化特點轉述成最佳的表達方式。
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時要給予原作者對文章本意的極大尊重,通過翻譯而來的文章所表達的含義不能與原作者想表達的含義沖突,并且確保翻譯作品的風格與原作者相符。教師在對一篇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應先帶領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風格和特點、時代文化背景和人生經歷等,準確把握該部作品中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體情感。所以,翻譯后的文章保留了原文的創作風格和原作者的思想情感,才符合成為一篇優秀的翻譯文章的要求。
綜上所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化特色、歷史背景都各有不同,存在巨大差異。因此,我國在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應充分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特色,結合文章所處時代進行細致翻譯。大學英美文學作品翻譯教學過程中,就應抓住作品文化的差異,在全面了解作品所處時代文化和歷史背景的條件下進行翻譯,從而不斷增強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水平,讓我國大學英美文學作品的層次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