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直屬機關幼兒園,河北 承德 067399)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的重要財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久文明史,積淀了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對一個人成長,素質修養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對3-6歲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寓教于樂,讓孩子在游戲中理解“孝、禮、信、勇”的思想內涵,體會“剛、柔、動、靜”的平衡之美,力行“仁、愛、忠、義”的行為準則,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主義核心價值觀意義重大。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在當前基礎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納入正常的教學目標中。在幼兒園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對培養幼兒優秀的品格形成尤為重要。不但能加強幼兒對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認識,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還能使幼兒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審美能力,豐富知識,啟迪智慧,發展潛能。農村幼兒園如何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擺在每一個幼兒教師面前的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在我們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談談我們的做法。
3-6歲是幼兒心理特點和個性傾向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幼兒園是孩子活動的主要場所。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以經典誦讀、創設環境、教學活動、親子活動等形式,引導幼兒感受傳統文化的大氣與典雅,培養學生自我思辨能力、科學思維方法、與人和諧相處能力、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能力。
(一)在幼兒園內部選擇以《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淺顯易懂、瑯瑯上口的典籍及唐詩為重要內容。采取多種形式,讓幼兒通過熟讀和記憶,達到內容與內心的進一步融合。然后在日常生活的基本情境中,得到不自覺地喚醒,從而達到道德與習慣的教育。
一個家長對老師說,幼兒園開展的經典誦讀,對幼兒成長作用太大了。姐姐吃水果時,沒有禮讓父母,妹妹脫口而出說:“融四歲,能讓梨”。姐姐笑著說:“知道了”。妹妹又喊道:“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不論從學習、交往、孝悌、勵志等社會層面的內容,逐步在誦讀中適應發展幼兒的社會性。對于3—6歲兒童,只要靈活自如地把握幼兒心理特點,精心安排誦讀時間,發揮園內多媒體等課件的優勢,使幼兒容易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二)開展幼兒誦讀競賽活動。定期開展園內經典誦讀競賽。如“每周一詩”或每月組織一次《弟子規》節篇誦讀比賽。大中小班提出不同要求。師生同臺誦讀、配樂誦讀、誦讀大串燒多形式地誦讀展示,使幼兒在誦讀中提高文化素養。
幼兒園教育活動以游戲為主。有目標的進行幼兒集體教育活動,涉及到幼兒五大領域教育中。一般情況下,通過觀摩、體驗、操作、交流討論、肢體表演、游戲等形式達到傳統文化美學與生活習慣、社會交往、行為規范理解。如在小班語言課中可多講一些《三字經》、《弟子規》的故事,陶冶學生情操,達到教育目的。在大班中,我們七合幼兒園開展了“秦腔臉譜大家畫”活動。通過幫助學生了解臉譜特點鼓勵孩子動手設計,畫出喜愛的臉譜,了解了我國戲曲文化,同時發展幼兒的大膽創新能力。
把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作為環境創設的主題。區角環境、墻布吊飾、展覽架臺、班名、內容主指、文化藝術、經典誦讀、文明禮儀、民族服飾、節日等多方面的內容。如老灣幼兒園文化扇、國畫剪紙、臉譜。各種區角活動室擺放的石頭、瓶子、黏土為原料各種制作都以傳統中國元素為裝飾。如扇藝、陶瓷、四大發明、十二生肖、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孝、成語故事繪圖等題材。從視覺上給人以濃烈的中國味,使人置身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中。在潛移默化的體驗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氣與典雅,使師生、家長融入一體,墻體與幼兒互動,墻體與家長互動。經典浸潤人生,體驗伴隨成長。
傳統文化節日或重大節日相結合,主題活動與節會相結合。抓好親子活動,更能體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如七合幼兒園開展的《聽爸爸媽媽講嫦娥奔月的故事會》與屈原包粽子過端午節,中秋節大團圓、熱鬧過春節等親子活動,幼兒通過包粽子、講故事、做手工等活動,增強了與家長的親和力,使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元素引發幼兒對祖國的喜愛,并延伸節日禮儀道德習慣的教育。
如幼兒藝術節,文藝匯演中我們可以在大中小班排練有內容與形式上與中國傳統文化性關聯的節目。從節日選材、服裝道具、動作設計、音樂韻律、歌舞等方面,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如我學區興水幼兒園的大型古裝語言誦讀類節目《滿江紅》讓學生感受到了精忠報國的英雄氣概,七合幼兒園配樂《三字經》分別獲全縣優秀傳統文化展演三等獎。幼兒從傳統中國文化中感受到了民族恢弘和源遠流長。各幼兒園在藝術節上,展示了中國畫和中國漢字的美,為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幼兒園實施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把傳統文化與正常教育相結合,是幼兒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傳統優秀文化的一條途徑。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做法只是載體,最終目的在于幫助兒童完善品格,成就人生。更好的踐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