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農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8)
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上看,自動化類專業教育發展迅速,進入該專業領域學習的學生眾多,勢必會對學生就業產生較大的影響。從農業高校內部教育上看,剛進入校園學習的新生,對本專業的認知、就業方向等并不理解,在學習方面會較為迷茫。大二、大三的學生,雖然對于職業成長有一定的認識,但受教師教學方法單一,自身主動學習意識差等原因,他們開始厭倦專業學習,甚至將精力投入到學習無關的事情上,從而缺乏進取心,難以發展成為專業中的優秀人才。大四的學生正處于實習階段,對職業認識更加深刻。但考慮到崗位就業壓力、自身專業水平不高等因素,他們容易出現“自暴自棄”的學習狀態,以及對前途未來失去信心的情況。基于此,農業高校必須要調整教育策略,從專業認知、思想素養、基礎知識、操作技能等角度出發,加強對學生專業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要創設健全的職業生涯規劃機制,對處于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發展情況、職業道德素質、職業精神教育,幫助學生疏導心理的困惑,以及端正學習態度,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學習需求和就業意愿,合理科學地制定學習目標,從而增進自身的就業優勢,充分實現個人價值。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課堂主體地位較差,缺少外化技能和內化知識的空間。再加上“以分數論英雄”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師不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也不重視挖掘學生的特長,導致學生創新能力得不到發展,難以成為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使得企業對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工作崗位有限,求職人數眾多,也進一步加劇了崗位競爭的殘酷性。在這種背景下,農業高校要從傳統的教育思想中解放出來,并從培養創新人才的角度出發,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通過關注學生的理論知識與技能應用情況,重視對學生特長的挖掘與開發,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學手段下,得到更多的職業訓練。通過構建“理論基礎、實踐技能、多學科聯動”的三位一體化學習環境,圍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展開個性化、多樣化、綜合化的專業教學,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通過拓展和延伸知識內容,加大技能操作訓練力度,使學生能夠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
在全面推進教育改革之前,學校知識教育與企業崗位工作是相對獨立的。尤其是學校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沒有進行與崗位工作競爭、崗位技能要求的市場調查,導致教學與實際情況脫節嚴重,使得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出現了定位偏差,嚴重限制了專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為培育更多的創新型人才,為社會發展注入動力,農業高校必須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交流,圍繞企業崗位工作要求,展開職業化知識教育,促進學生在畢業后能夠快速走入工作崗位。一方面,要將教師和學生融入企業崗位工作,采用“幫傳帶”的方式,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教學,促進師生在“邊理論,邊實踐”的學習方式下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要堅持“工學結合”“賽學結合”的思想,積極開展專業競賽活動。要求企業相關人員做評委,對學生的競賽成績與表現進行評價,給學生制定學習方向,促進學生提升專業素質和能力。
綜上所述,在新的教育形勢下,為擴大學生的就業優勢,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能力,農業高校必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加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通過優化教學方法,提升專業教學能力,促進學生發展成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