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在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下,高校學生面臨著較大的就業壓力,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就業,提升學生就業率,需要進行思政教學改革。基于就業導向視角,高校需有效開展思政教育,這樣既能滿足社會各個領域內部崗位對于人才方面的標準要求,還有利于高校的長效發展。根據現階段實際情況來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已獲得社會諸多領域的高度認可,且就業導向逐步成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主要指導思想與核心觀念,不過,依然存在不足之處,這就需要在就業導向下進行改革。
一直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體現在于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原理,其對大學生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正確培養意義重大。然而,在此理論中,缺乏就業心理、職業道德、職業觀等與職業有關的內容,這樣就無法保證教學內容的全面性,對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也會不利,所以,需要對教學內容及體系進行完善。
高等院校在落實以就業導向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般只針對大三和大四學段學生,通過就業規劃課程的實施對學生職業能力加強培養。在大一和大二學段,思政課堂上大部分內容為單純講解思想政治理論,此種片面化教學流程很有可能使學生就業導向意識嚴重弱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部分教師仍會在思政課堂上往往為學生過于注重學生就業,進而會向學生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由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比較少,此類單一化教學模式所取得效果并不理想,也會對學生獲取就業信息途徑造成阻礙,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產生影響。
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與教師更多考核內容偏重于對結果的評價,未能夠建設完善的教學評價系統。同時,在思想政治的考核中,對教師的職業素質的評價指標不夠合理,不僅會影響教師教學熱情,也會對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升造成直接影響。
對于思政教學內容而言,其是實踐思政教育的載體,也是確定思政教育的關鍵目標。以就業導向進行教學改革過程中,高校應掙脫傳統教學過程中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按照市場的競爭要求進行職業規劃內容的適量增加,從而促進市場競爭意識的有效提升。另外,教師要關注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使其在市場中人才競爭中占據優勢,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需從學生專業特征著手,增加教學內容,從而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全面提升。
思想政治教學執行人與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主導者為教師,在新一輪教育改革過程中,需強化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作為思政教育者,應以就業為導向,重視提高本身專業素質,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就業指導。在就業導向型教師隊伍進行建設時,一方面高校需要從思政教育與就業率視角著手,系統培養教師現有的思政教育,以確保教師的教學能力符合學生就業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校還需重視和企業間的合作,將企業職工引進課堂,通過分析目前就業市場上的具體狀況及崗位職業要求,使得思政教育與時俱進,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
基于就業導向,對思政教育進行落實的過程中,傳統僵化、單一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符合高校思政教學要求,也無法提高學生職業素質,所以,教師要采用現代化教學觀念,給學生創建有效的思政教育平臺,這也是思政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應用信息技術,高校需通過校園網給學生構建現代思政教育平臺,并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官網等社交平臺和學生開展互動,針對學生在就業中所面臨的問題及時解決,并按照學生對于思政教學效率的反饋,調節教學方法,補充教育內容,使教學環節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學考核過程中,高校與教師應以就業導向角度實施考核系統的逐漸優化,以此為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夯實基礎。在評價教學中,教師一方面需要對學生職業能力重視評價,如通過專業學習角度來考核學生職業素質,從職業心理角度調查學生思想狀態,進而使學生可以緊扣就業核心,提升其就業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還需對學生的學習流程重視培養,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
綜上所述,在就業導向的視角下,高校在思政教育的改革流程中需深入認知就業導向的要求,教師要實現思政教育價值,在此基礎上利用行之有效的途徑進行改革。另外,在思政教育內容、方法等方面也要調整,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以此為大學生就業奠定基礎,提升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