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符合一般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共性,又因其教育對象的特殊性而呈現出一定的個性。如果各高校及其思政工作者在實踐中忽略甚至否認這種特殊性,把不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脈搏,抓不住這一群體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特點,采取引導方法上的“一刀切”、教育內容上的“大鍋飯”,則不利于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思想建設,不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從而對我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及社會和諧現狀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明確以民族大學生為主要對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何特殊之處,對于廣大學生工作者提高認識、強化責任、指導行動很有必要。具體來說,高校民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呈現以下三方面特征: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作為民族地區高素質人才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促進家鄉發展、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的重任,是加強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紐帶。他們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特別是政治認同及國家認同程度必然影響其未來的人生發展、職業選擇、國家感情、社會責任感,這些都會對其家人、朋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召。如果對民族大學生放任不管,他們就容易受錯誤思想特別是錯誤的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的影響,有的甚至走上危害社會、危害國家安全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講,抓好當代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抓好尊重各民族文化發展基礎上的國家認同建設,為我國民族問題的解決、民族矛盾的化解打下堅實思想基礎。
從理論來看,民族問題屬于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學的研究范疇,以少數民族學生為對象開展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統一戰線的性質。因此這項工作既是學生工作部門的重要任務,也應受到高校統一戰線部門的足夠重視。利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特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思想武裝少數民族學生的頭腦十分必要,幫助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目標,以更大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來,做新型民族關系的堅定支持者、自覺擁護者、有力推動者。
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態度與其宗教信仰、家庭經濟狀況、心理健康情況、人際關系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民族學生思政工作不是獨立于學校其他工作的,而是與高校統戰工作、助困幫扶、心理輔導、班級建設、校園文化等各項工作相互影響、相互交織,需要多個部門協同配合、共同發力。任何忽視這種關聯性的宣講和說教,都會使思政教育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達到培養人、教育人、引導人的效果。
目前,高校民族學生的整體精神面貌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推動民族關系發展、國家凝聚力建設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民族學生群體中,融入困難、理想信念淡化、中華民族統一體意識淡薄等問題仍然存在,折射出我國高校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談到,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是愛國主義教育,在民族學生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加強民族團結教育。脫離了民族團結、民族交流、民族融合這個主題,就背離了愛國主義教育這個核心,難以達到助力中國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目標。按照以往的工作經驗,民族學生工作主要集中在生活上的補助和關愛,重在解決“吃穿住用學”的問題,但在思想引領上下的工夫不夠深入,特別是在思政教育內容的選擇上較為寬泛,大部分高校缺乏專門面向民族學生的教育安排或主題活動。
目前高校在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傳統的課堂授課或講座形式,實踐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網絡育人和組織育人在加強民族學生思想政治建設工作中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發揮,距離實現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鑒于大學生追求獨立、渴望被尊重的心理特點,后置性的說服教育往往容易引起逆反情緒,迫切要求廣大思政工作者將教育關口前移,利用好紀念日、集體活動、主動求助等重要節點,加強思想引領和心理輔導,不斷增強工作的靈活性、有效性。
一方面,民族學生的思想認識受到原生家庭影響較大。一些民族學生家庭兄弟姐妹較多,家庭負擔重,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很多家庭有信仰宗教的傳統;一些家長缺少對黨和國家政策的基本了解。受家庭環境和受教育程度所限,很多家長對子女大學階段的思想教育不再關注,存在交給學校或者樹大自直的放任心態。另一方面,絕大多數民族學生離家較遠,很少回家,很少與父母進行思想上的深度交流。學校開展實地家訪存在客觀困難,甚至很大一部分家長只掌握本民族語言,輔導員電話溝通也存在不小的障礙。基于上述兩點,高等教育階段對民族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校往往孤軍作戰,家校有效銜接、育人合力充分迸發的工作機制尚未形成,在探索民族學生及其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良性互動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開展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民族團結主旋律,在高校民族學生中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各民族學生都能成為自覺擁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有為青年。此外,要處理好面和點、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既要抓好全面性,把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納入教學計劃,又要突出針對性,在日常教育引導中更加注重融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特別是抓好愛國主義教育這一課,構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在實現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上下功夫,及時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更新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方法,多管齊下。用好網絡、黨團建設陣地,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更快融入大學生活,消除心理隔閡。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將民族學生的文體特長充分發揮出來,不斷提高他們參與校園生活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育人功能,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推動思政課堂向家庭及社會延伸,高校應加強與家庭、社會的聯系。利用好家長來訪、教師家訪等機會,利用線上線下途徑與民族學生家長開展溝通交流,形成協同效應,共同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認識,激勵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高校要積極利用社會資源,借助社會力量,與政府機關、企業單位和各種優秀民間組織、社區建立聯系溝通的渠道,構建“黨委統籌部署、政府扎實推動、社會廣泛參與、高校著力實踐”的實踐育人協同體系,為深化少數民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社會實踐的平臺和機會。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教育學生、鍛煉學生,豐富實踐內容,教育引導民族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增強實踐能力、樹立家國情懷,進而為推動民族地區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