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23)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到國家穩定,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戰略任務。高校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必須自覺肩負起這一重要使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只有了解當前大學生思想活動以及思政課存在的問題,建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才能更好地完成這一使命。
總書記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并且多次強調,要牢記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話語權。在國外,西方國家采用更加隱蔽的方式構建話語霸權,并且發動意識形態和心理攻勢,推銷以所謂“普世價值”為內核的思想文化,企圖誘導人民淡化乃至放棄本民族精神文化的認同,消解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在國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物質追求成為當代最顯赫的“道德指數”。正如哈維爾在寫給總統胡薩克博士的信中所說的:“在人們高漲的、從未有過的消費熱情背后,是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屈從和冷漠,越來越多人變得什么都不相信,除了已經到手的和即將到手的個人利益”,因此,國內外復雜的意識形態的形勢要求我們必須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作為重大任務,加強對大學生的培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經過長時間的社會建設實踐才總結和形成的認識和評價標準,也就是說,核心價值觀是一種認識。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要經過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實現此次飛躍的其中一個條件就是要通過實踐和調查研究獲得十分豐富的感性材料。這些材料不是一次或短期實踐就可以完成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同時認識過程具有無限性,認識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是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因而認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時強調,“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這些論述既表明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期性,也對高校加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
00 后大學生給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總書記在2019 年新春賀詞中談到:“我注意到,今年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大多已經退休,大批00 后進入校園”。盡管00 后大學生彰揚個性、足夠獨立自主、更加務實、開放,但是他們的個性化隱藏著較強的個體意識,暗隱著外部群眾的不理解,極易造成個體的固執己見及與其他群體的分化隔離。
思想開放的特點也容易讓其他不良思想文化趁虛而入。00 后大學生的新需求包括:小眾的興趣圈層、豐富的精神文化支撐、包容的試錯空間以及多元的國際交流。然而,佇立于小眾化興趣圈層的00 后大學生,隔離了與外界的不良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圈外“正能量”的傳播。00 后大學生的需求呈現出碎片化、多維度、易變化的特點。碎片化的需求是受到當今快節奏的生活,網絡的發展等的影響。這種需求特點極易導致他們對事情的看法不夠透徹,斷章取義,從而影響他們的世界觀。隨著手機的普及,數據閱讀、碎片化閱讀成為人們閱讀的主要方式。碎片化閱讀是指基于類似電子書、手機和網絡等新型閱讀媒介進行的不完整、斷斷續續的閱讀方式。每天新興媒介會給人們推送大量無內涵、無深度的文章,這種文章除了浪費讀者的時間,沒有任何作用。甚至有些文章出自于別有用心之人,故意歪曲事實,誤導讀者。
00 后大學生的這些特點為高校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為思政課教師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來了機遇,但更多的是挑戰。
自《關于在各級各類學校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教黨[2014]40 號)下發以來,各高校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結合自身實際,開展了一系列培育和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工作,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部分高校在構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方面還存在一些薄弱的環節。
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以來,各地高校開展相當多的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活動,但是有些活動在規劃、活動對象的篩選、活動效果等環節上有待改善。在活動規劃方面,高校沒有從長遠的、整體的目標上來設計活動之間的先后順序,不能讓學生深入了解核心價值觀。每個活動要達成的目標不夠明確,且目標之間沒有銜接;在篩選活動對象上,有的活動沒有考慮學生的年級、專業,“一刀切”讓所有年級專業的學生共同參與相同的活動,從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活動效果上,由于活動的規劃、活動對象等方面沒有考慮周全,活動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不是某一個部門或者思政課教師的任務,而是高校各部門、各類專業課教師的共同責任。但是在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是思政課教師、輔導員承擔起全部工作,沒有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局面。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在于高校在思想上不夠重視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就是德育的一部分。但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把重心放在培養學生各種技能的課程及比賽中,忽略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很多高校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投資力度遠遠趕不上理工科專業,而思政課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使大學生認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思政課沒有充分發揮它應有的功能。高校對思政課投資不足,違背了湖北省教育廳提出的“五個思政”中的“教師思政”。“教師思政”的第四點要求是拓寬思政教師發展空間,單設專項經費、單設人才項目、單設職評體系,確保思政工作隊伍高級職稱崗位設置比例不低于其他學科的設置比例,并加大獎勵力度。
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但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思政課被學生列為必逃科目之一,嚴重阻礙了其功能的發揮:一是部分思政教師理論功底不深,未能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當前也有一些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的現象”。這些說明了部分思政課教師理論水平亟待提高。二是網絡的廣泛應用對教師的權威造成沖擊。在互聯網出現以前,教師在信息的占有方面優于學生,從而形成了確立教師權威性不可缺少的前提之一。但是,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教師在這方面的優勢,對教師的權威性形成了沖擊。因此,學生不會輕易接受教師選宣傳的核心價值觀。與此同時,消極腐敗的價值觀也通過互聯網得到傳播。在互聯網上,大學生可隨時通過QQ、知乎等網站與各種“偽大咖”交流,而這些人當中部分人很有可能是錯誤思潮的傳播者、西方敵對勢力的追隨者,大學生在與這些人的聊天中所獲取的負面信息,極有可能導致大學生對教師傳播的核心價值觀產生懷疑甚至是否定。三是 00 后大學生彰揚個性,但是他們的個性化隱藏著較強的個體意識,暗隱著外部群眾的不理解,極易造成個體的固執己見及與其他群體的分化隔離,從而造成她們不會輕易接受思政課教師宣傳的正確價值觀,也加大了他們與身邊道德模范疏遠的可能性。思想開放的特點也容易讓其他不良思想文化趁虛而入。佇立于小眾化興趣圈層的00 后大學生,隔離了與外界的不良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圈外“正能量”的傳播。00 后大學生的這些特點為思高校建立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也為政課教師傳播核心價值觀帶來了機遇,但更多的是挑戰。
“環境思政”是湖北省教育廳為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而提出的“五個思政”之一。2018 年,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印發《“五個思政”改革示范點實施方案》中指出,要做好“環境思政”,就要凈化政治生態環境、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培育典型養成環境、營造安全穩定環境、健全制度保障環境。目前,許多高校都致力于營造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但是這對于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所需要的環境要素還是遠遠不夠的。部分高校在政治生態、校園文化、典型養成、制度保障的建設有待加強。部分高校沒有及時發現典型的先進群體,即使發現了,宣傳力度、輻射范圍還不夠大。還有些高校沒有健全部門協作常態機制,而健全部門協作常態機制是健全制度保障環境的一部分,因此制度保障環境也是部分高校在建設“環境思政”的薄弱環節。目前,信教的大學生越來越多,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高校在政治意識形態建設、凈化政治生態環境上仍需要發力。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學生進入校園的主要目標就是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因而學校的學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校園文化是否符合學生的需求,國家社會的要求。但是現在很多大學生沒有學到更多的知識,而是學會了“官僚做派”“聚餐文化”,這種情況值得高校反思、整改。
針對部分高校在構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高校應重視構建長效機制,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內化。
各地高校開展相當多的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活動,為保證活動的效果,應對活動進行系統規劃。高校各部門,尤其是校團委、人才培養中心應當協同合作。高校應指定相關的幾個部門負責人,齊心協力做好活動規劃。活動的規劃應從整體目標的角度來進行設計,每一個活動都完成一個局部目標,進而完成整體目標。在篩選活動對象上,應考慮不同的年級、專業學生的接受能力。在評估效果時,應把是否完成活動規劃目標、活動對象是否合適、活動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活動后學生的反映加入評估選項。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的所有部門都有責任。為更好地整合力量,完成培育核心價值觀的目標,高校應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領導體制,形成黨委領導、各部門和學院負責、共青團和學生社團組織協同配合的齊抓共管局面,組建以專職政工干部為骨干、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為多數、其他行政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團員骨干共同參與的“大政工”隊伍,各展所長,發揮優勢,形成合力。建立和實行嚴格科學的考評制度,通過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政策法規等,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剛性約束力,使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得到鼓勵、違背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受到約束。
思政課對大學生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發揮作用,因此高校應當加快思政課的改革。提高全體思政課教師的理論功底是思政課改革的要旨。時間充足是思政課教師提高理論水平的必備條件,為此,高校應實行行政和教學分離,如此,才更加符合分工合作的原理,思政課教師才會有更多的精力提升自己。不少高校教師反映,行政任務和各種非教學活動占據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導致他們沒有多余的精力學習、科研。課程競賽、學習培訓是教師相互學習的好機會。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應當多舉辦學習培訓、講課比賽等活動,鼓勵教師參加學術交流。其次,思政課應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宣傳核心價值觀。00后大學生在接觸到的網上形形色色的價值觀,使其對思政課教師宣傳的核心價值觀產生質疑。因此,思政課教師很有必要利用互聯網傳播核心價值觀,增強思政課的說服力。高校或者高校教師可開設公眾號、抖音賬號來傳播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岳松開設了一個“脫口岳”的微信公眾號。他將課上課下、網內網外相結合,以思政課為平臺,多渠道地傳播正確地“三觀”。他在公眾號累積發表了233 篇聚焦大學生成長困惑的原創文章,粉絲由初建的400 余人增至兩萬余人,收獲留言評論6200 余條,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思政課教師。最后,思政課教師應當依據00 后大學生的特點,創新教學方式。務實是00后大學生的特性,他們在消費、確定人生目標時,甚至是上課都表現出務實的特點。因此,他們在上課時只愿意聽那些有趣,與自身需求緊密相關的課。思政課教師可根據00 后大學生的這個特點,改變以往枯燥乏味的授課方式,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現實生活實際。
良好的校園環境是大學生形成正確思想和優秀人格的基礎,而建設“環境思政”是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土壤。但是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只是建成“環境思政”的要素之一,部分高校要建設“環境思政”,仍需要在政治生態、校園文化、典型養成、制度保障等四個方面發力。建設榜樣文化是培育典型養成環境的核心。榜樣文化是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將凡人善事、平民英雄等道德楷模所蘊含的品格、美德作為價值目標來追求、弘揚而形成的一種文化樣態。張耀燦認為榜樣文化具有先進性、實踐性、形象性和歷史性,能夠成為構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的優良載體。來自于身邊的榜樣更能影響人們,因為那些遙不可及的榜樣,也就是完美無缺的榜樣,很少人能夠達到他們那樣的高度,因而他們對人們的影響力是有限的。因此,各高校應當及時發現那些以核心價值觀為信念并且身體力行的學生,加力度大宣傳他們的光榮事跡,引導其他學生以這些學生為榜樣。同時,高校也應打擊反面榜樣,以儆效尤。系統設計和協同推進機制是健全制度保障環境的重要措施,因而建立健全系統設計和協同推進機制,能夠推動制度保障環境的建設。由于西方意識形態的入侵,高校信教的學生越來越多。因此,高校需要凈化政治生態環境。凈化政治生態環境,要從課堂、講座著手,教師應當在課堂上宣傳正確地價值觀。同時,高校應當盡可能舉辦有關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講座,使學生更加了解我國優秀文化,真正做到文化自信,從而消除西方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