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中學,江西 共青城 332020)
在初中階段學生對事物的認知還不完善,課堂內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從而無法集中注意力,進而導致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并不高效。因此,教師應結合教材在課堂內融入生活化教學模式,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帶領學生認識抽象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得抽象內容不再是學生提高成績的阻礙,實現生物課堂高質量的教學模式。
在以往的生物課堂中,因為知識的枯燥乏味性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降低,不利于學生生物素養的提高。因此,教師要借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導入新課內容,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學生在課堂內的參與度。并且教師還要借用生活化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發散學生的思維,而后采取生活內容提高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記憶力,加深學生的印象,繼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1]。
比如在學習《人的起源和發展》時,教師要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認識到古人類化石和遺物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而后采取生活化內容提高學生對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認識。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兩個學生站在講臺上根據自己心中所想的姿勢進行展示。以此利用生活中的事情使學生認識到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在學生活動過后,教師可詢問其余同學剛才的姿勢動作是我讓擺的么?學生就會回答不是,而后教師可繼續提問:那他們是經過思考展示的嗎?學生就會回答是,然后在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后,教師可在課件中展示人類起源和進化、現代類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狀態的資料,以此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促進學生對人類來源的認識。
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可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但在當前的課堂中,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講解,繼而造成學生無法理解生物現象,不利于學生的綜合能力。因而,教師要在課堂內融入生活實際案例,深入帶領學生了解教材內容,繼而以實際的情況提高學生對生物重點內容的認識,實現高質量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比如在學習《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時,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融入實際生活案例,從而活躍課堂氛圍,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首先教師可在課件中展示嬰兒的啼哭聲,并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為什么新生兒是啼哭著來到世界的?2、如果在晚上睡覺時間用手捏住自己的鼻子能否進行呼吸?從而讓學生明白啼哭標志著呼吸作用的開始,表明人生活需要空氣的作用。而后通過呼吸系統的組成及呼吸道的作用將本節課進行講解,并按照生活中汽車交通阻塞的現象提高學生對呼吸的理解。而后讓學生思考“痰”是怎么出來的,為什么公共場合不讓隨地吐痰?并在學生思考完畢后進行統一講解“痰是由氣管和支氣管內表面的黏膜所分泌的黏液,以及被黏液所粘著的灰塵和細菌等組成。它通過粘膜表面上的纖毛不斷擺動,繼而通過咳嗽的形式排出體外”進而利用生活實際加強學生對環境的保護意識,減少空氣污染,明白哮喘、塵肺、肺炎等問題的原因。
情境教學法的出現為初中課堂帶來了曙光,對學生的學習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要明確現階段的教學問題是什么,像是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等,而后將生活化內容與教材進行結合,并通過情境模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改變以往枯燥的學習氛圍,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得學生在教師講解結束后,能掌握其中的關鍵因素,逐步引導學生參與到生物課堂內,提升課堂教學質量[2]。
比如在學習《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時,教師要采用生活情境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染色體、DNA 和基因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班級中說:有位林先生他最驕傲的事情是從爺爺到爸爸在到他都有一雙大眼睛,但是隨著兒子的出生卻發現兒子的眼睛非常的小,這就讓林先生陷入了苦惱中,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而后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要將DNA 等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以此提高學生對基因突變的理解,并說明兒子基因不僅遺傳于父親,也遺傳于母親。說明重點內容后,教師可讓學生說一下自己與父母的不同,并結合本節課所學的內容猜想原因,這時學生會回答“我的皮膚與父母的不同,我認為可能是DNA 其中的一條染色體發生了變化,但是我的五官與父母比較相似。”從而通過生活化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基因的理解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應明確生活與生物之間的聯系。并立足于實際情況,有效地改善學習氛圍。通過在課堂內利用生活化內容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采取生活實際案例,挖掘學生對生物的好奇心理。而后在班級開設生活情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生物現象,實現高效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