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思源實驗學校,江西 吉安 331600)
引文:小學數學運算定律主要有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這五種,其在簡便計算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對此運算定律的掌握程度影響其數學計算水平。目前數學運算定律和簡便計算教學中存在很大的問題,普遍的,很多學生會對知識點產生認知錯誤,容易混淆概念,導致運算錯誤。因此,文章針對目前教學現狀進行了深入研究與分析,并探討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
運算定律的復習并不是意味著進行簡單化的概念重現,是指在回顧知識點的同時對學生的實際運算能力進行深度強化,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的理解層次,使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準確利用相對的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傳統模式下的復習只是一味地讓學生重新學習基礎知識為開端,類似于“重頭再來”,不僅浪費了學生大量的復習時間,更不能使學生學習更深層次的東西,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永遠停留在表面,久而久之,學生會產出厭煩心理根據這一情況,教師應選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入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新元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完全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因小學數學涵蓋的基礎性知識點較多,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比如說在教學如何運用運算定律來解決實際問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雞腿同籠”,首先由圖片導入并說明:動物身上會發生很多有趣的數學問題,其次引導學生從簡單的問題開始探究,通過課件向學生出示例題: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 個頭,從下面數有26 只腳,雞和兔一共有幾只?這種將情境穿插于學生復習過程中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動力的激發,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并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充當教師的角色,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思考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復習過程中,題海策略相比于理論知識的再次復習所取得的效果更為顯著,通過大量的做題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鞏固和消化,教師也可以在學生的做題過程中獲取更多的反饋信息,了解學生的疑惑點,并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采取措施,重新制定教學策略,設計符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方案,切實為提高教學質量而做出貢獻。另外,學生容易在做題過程中暴露自身的不足之處,根據新課程要求,教師應給予學生發揮思考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主分析和研究發現錯誤,并幫助學生探究錯誤的原因,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加以改正,而不是直接進行講解,避免導致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性,無法自主找出缺漏之處,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意識的激發。
對于小學生來說,簡便計算是一大難點,學生在此處的錯誤率較高,而教師可以恰當利用錯題資源,充分發揮錯題的內在價值,對學生平常在計算中出現的錯誤進行整理、歸納和分類,并對其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問題所在,降低學生的錯誤率,提高教學質量。
通常情況下,學生即便能夠掌握基本運算法則,但無法進行逆向思考,例如在計算“150-45-55=150-(45+55)”,學生只能進行正向計算,不分先后直接加減,不能進行逆向計算,即“150-(45+55)=150-45-55”,有時也會將其錯誤的計算為“150-(45+55)=150-45+55”,導致結果不正確,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相關教學情境來幫助學生進行連減計算,例如“糖果店一共有150 斤糖果,昨天賣出45 斤,今天賣出55 斤,還剩多少斤?”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情況進行想象,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簡便運算的方法。
乘法運算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困難,而乘法分配律是目前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一大難點,比如在計算“100*66=100*(60+6)=100*60+6”,“12*28+12*72=(12*12)*(28+72)”,不難發現乘法分配律較為復雜,教師可以設計與生活相聯系的教學情景,例如“我有一個西瓜和芒果,你有一個西瓜和芒果,我倆分別有什么?”
教師不難從學生平時的計算中看出學生極為容易將運算定律搞混,分不清不同題型相對要運用的運算定律,例如在計算“20*15”時,學生往往會將其錯誤地計算成“20*3+20*5”,學生會發現結果不一致,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發現題中所包含的符號只有乘號,使學生意識到自身的錯誤點。
結束語:綜上所述,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一味地講解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長,所接觸的知識也隨之增多,僅憑教師講解只能使學生的思維呆滯,久而久之,會形成一套固定化的思維體系。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學需以學生為主,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教師應注重學生主體性地位的體現,激發學生的能動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思考中,并對錯題進行合理性利用,增強學生的數學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