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省來賓市忻城縣城關鎮初級中學,廣西 忻城 546200)
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極為重要的一門課程,初中英語的教學模式迫切需要加以轉變。按照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英語教學應從之前過分重視詞匯和語法轉變為強調語言實際運用能力。誠然,各地教育一線針對新課改內容做了大量轉變教學思路的嘗試,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未必奏效,甚至變相地停留于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觀念。因而,結合初中英語教學實際,對新課改背景下的英語教學策略展開探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踐行高質量學習教育理念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設計學習教學內容,一份優秀的英語教學設計是學生探究與教師總結之間的橋梁。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對英語教學設計的重視程度不夠,或者說對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學習的信心不足,久而久之使學習教學設計成為了一種形式,很難為學生與教師提供幫助。
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幫助學生解決預學階段中存在的問題,構成了整個學習分層教學活動的閉環。在課堂結束的時候,教師的評價對學生而言有著重要意義,它不僅能夠讓學生做得好的方面得到肯定并繼續保持,而且能夠讓學生做得不足的方面得到補充。但是有很多教師在英語學習課程結束后,對學生的評價只看重結果,而忽略了對學生思維方式以及解決問題思路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與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馳。
在英語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如果固執地利用板書教學并不符合當今學生發展的特點,且這一教學方式較為沉悶,導致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溝通,教師并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對于教師所講的內容也可能存在一知半解的現象,而巧妙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提高師生之間互動的頻率,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可以在幻燈片課件中增加互動環節。不僅如此,在日常教學中學生的口語能力往往也不盡如人意,經常存在學生不敢開口交流的現象,而利用多媒體的方式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改善,教師可以通過將圖片以及文字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創造更真實的英語環境,讓學生更好地練習口語,從而真正地學好英語。
在初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的英語知識基礎都不盡相同,教師忽略了學生英語基礎的差異,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采用統一的理論灌輸式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難以兼顧不同基礎學生的發展。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通過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的方式,幫助能力不同的學生夯實學習基礎,提高學生的英語認知水平。
以“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的教學活動為例,筆者以本班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英語詞匯儲備量和理解能力為參照,將學生劃分為ABC 三個層次。針對各項英語能力都比較優秀的A 組學生,筆者要求他們在掌握好這節課的重點單詞“noodle、mutton、beef...”和重點句式“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的基礎上,做到對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的有效區分,并且在日常的訓練中能夠對名詞單復數進行靈活運用。針對B 組學生的特點,筆者要求他們能夠掌握文本中的重點單詞,并且能夠運用所學句式靈活造句。針對C 組學生的特點,筆者則要求他們在掌握重點單詞的同時能夠理解重點句式的構成。筆者通過這樣的分層教學設計,有效鞏固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從整體上推動了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發展。
作為班級大集體的一員,每一名學生內心都希望自己的價值得以體現。當然,這同樣也反映在初中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是學生構建團隊意識的重要契機。
例如,可以對班級同學按一定規模分組,形成幾個能力相當的學習團隊。而團隊中的成員應盡量鼓勵優生扶持差生,形成“傳幫帶”的團隊合作精神。在此過程中,成員均因為自己在團隊中的貢獻而享有成就感,并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信任,促進每個成員的英語學習。筆者所教的班級有40 人,筆者按照5 人一組,分為8 小組(每小組均有成績特別優秀者和薄弱者),各組勢均力敵。每次上課分配給小組相應的練習,在派代表進行比賽后決出獲勝的一組,并給予小紅旗獎勵。比賽的形式有對話練習、小組演講、成員代表PK、小組辯論,等等。這不僅使“傳幫帶”的合作精神發揮到極致,同時還能讓每個學生在參與中最有效率地學習。與此同時,教師應注意充當整個“項目”的監督人和推動者,并及時處理團隊競爭中出現的問題,對各團隊的建設予以管控,從而形成你爭我趕、互幫互助的良性局面。
總之,學習的動力來源于社會和個人的需要,來源于學習上的成功,來源于富有趣味性的學習內容、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源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及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多加鉆研,給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