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興坪鎮中心小學,廣西 桂林 541900)
“智慧教育”視域下,小學英語教學在推進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打造跨文化環境、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以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智慧教育”有哪些特征?“智慧教育”理念下,小學英語教學可以采取怎樣的策略?
“智慧教育”就其本質來說,是將信息技術深入而全面地應用于教育領域,以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智能化程度。“智慧教育”的發展使優化分析教育數據成為可能,營造出智能化的教育教學和管理環境。“智慧教育”理念下,小學英語教學在推進個性化教育、打造英語文化環境、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發揮教學民主、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方面有著積極的影響。
“智慧教育”視域下,學習資源大大突破了傳統的教材和教輔資料的限制,學生獲得學習資源的途徑和方式大大增加。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互聯網教學資源,具有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上的優質資源,建設開放的課堂環境,而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課堂教學。
在“智慧教育”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追求效率,因此教師要突破時空限制,采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要留有空間,引導學生有興趣主動積極地探索未知領域。互聯網的發展為學生的主動探究提供了可能性,學生可以很方便地應用各種平臺與資源,與教師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與互動。教師也可以利用平臺與資源優化知識結構,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延伸課堂教學。
“智慧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把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信息和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學習資源,讓學生有機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同時,教師也必須意識到,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也使學生自主選擇資源變成了一件較為困難的事,這也就意味著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資源選擇與甄別,提高信息辨別能力。
“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大數據和云計算的發展,為個性化教育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為每名學生量身打造具有個性化特點的學習方案,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可以擁有自己的學習檔案。同時,這也為教師提供了因材施教的有利抓手。如有的學生擅長記憶,有的學生擅長邏輯分析,有的學生喜歡在語言情境中習得英語技能。根據大數據分析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英語教師應根據大數據分析所獲得的信息,引導學生完成情境學習任務、參與詞匯學習等。
英語是一門工具學科,學習英語的目的是應用,而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一直都是短板。可見,小學英語教學應加強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營造英語文化環境是培養學生語言交流能力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智慧教育”為我們提供了營造文化環境的平臺。
首先,網上的英語資源非常豐富,又方便獲得,很多語言資源地道標準,貼近英語文化圈的實際生活場景。教師在英語課堂中長期使用這類資源,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如生日、就餐、出行、購物、家庭日常生活,等等。
其次,課堂教學中營造的英語文化環境,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會將所學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這就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如學生在學習了“Happy birthday!”“Can I help you?”“It’s very nice of you.”“Thank you!”等用語后,就會在平時的交流中不知不覺地脫口而出。
最后,“智慧教育”理念下,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好預習內容,學生在價值的指導與幫助下利用網絡資源,提前做好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了解課題所涉及的文化現象,這對學生來說更有意義,也有更具有鼓勵作用。
課堂教學中,教師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引導學生自覺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由于學生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學習氛圍對其影響會更大。
“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師更容易營造出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網絡資源并與網絡信息技術相結合,將單調的講授變成豐富的課堂活動,活躍氣氛。如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當前最熱門的網絡話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也可以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以降低課堂學習的難度,同時利用圖片、文字、音頻和視頻動畫等形式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英語學習的實踐性可以促使學生把學到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熟練而恰當地用于交際環境中。課堂教學民主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民主體現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把思考權、發言權還給學生,網絡是他們獲得并強化這種權利的工具。
“智慧教育”旨在創新英語教學的文化邏輯和工具的使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自覺參與課堂討論,從不同角度實現教學效果的提高。如學習“Could you tell me where”這一句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預習英語問路的各種表達方式,在課堂中以表演或視頻的形式呈現,再要求學生討論各種不同表達方式使用的頻率、場合及用詞的選擇和文化差異等,最后總結出這種表達的文化內涵與語法規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