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中心,寧夏 靈武 751400)
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對音樂的思維方式和理解也在發生變化。因此,中小學音樂教學的教學模式和內容也應隨之改變,以適應形勢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新課程標準的出現為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學指明了方向。新課程標準對不符合當前音樂教學的內容進行了調整,結合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安排,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但是,目前中小學音樂教學模式還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公眾過度關注應試教育,音樂課變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家長和學校過于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音樂教學改革增加了新的課堂內容,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多數學校音樂教師仍然只掌握傳統的音樂教學知識,音樂知識結構不完整,對音樂理論知識的掌握不夠全面,教學方法不創新,忽視了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
新課程改革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新音樂課程實施觀認為,中小學音樂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方向。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要轉變以教師教學為中心,以學生需求為目標,在中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基礎上,以學生的主體性為基礎,轉變觀念,充分尊重中小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在音樂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和多維度的教學目標開展中小學音樂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音樂知識教學目標的實現,更要注重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同時,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應重視人文教育。在教學實施中,既要滲透情感教育,也要滲透態度價值觀教育,這是中小學音樂教學有效實施的重要前提。
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對教材的掌握以及對課堂的掌控能力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學生素質的培養?!薄靶聵藴省闭菫榱讼蚪處熣故疽环N新的設計理念,即在改變學生音樂學習方式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學習和轉變,改變只注重學生“教”而忽視學生“學”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讓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學習,而是成為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改變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重視音樂藝術在培養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通過“突出情感體驗、重視音樂興趣、審美能力、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
根據音樂教學的內容,教師可以適當地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講解。因此,可以通過中小學各學科的運作,不斷豐富音樂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探索心理和學習音樂的積極興趣。音樂教師可以在教學前舉辦一些音樂比賽,為學生制定合理的音樂主題,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廣泛收集與音樂主題相關的音樂資源,鍛煉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知識應用能力。
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而且,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對于大多數中小學生來說,他們不需要像音樂和藝術學生那樣掌握豐富而扎實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音樂的魅力在于,對他們來說,音樂教育的過程應該是一個自覺的審美過程,在音樂的影響下逐漸形成審美情操和健全人格。推動課程改革進程,教師應以美育的視角審視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關注人的情感生活和內心世界,重視音樂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音樂的意義,強調學生個體參與音樂活動的音樂體驗,在美育的引導下,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從而開發學生的音樂潛能。
綜上所述,中小學音樂教學是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主戰場。想要提升音樂教學效率,需要加強教學理念的更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合理豐富教學內容;把握音樂教育的審美本質;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勇于探索、勇于創新、勇于實踐、勇于堅持,從而實現音樂教學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