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州第三中學,山東 青州 262500)
引言: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當下,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已經成為了重要的教學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僅僅為學生傳授計算機技能和理論知識,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目標。因此,為了提升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教師必須做出轉變,正視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技能的基礎上,能夠成長為新時代技術人才。
雖然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已經在我國各高中院校得到了普及,但是目前還存在對其內容理解不夠的情況。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與技術,還要培養(yǎng)他們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交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不斷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使他們成長為個性鮮明的信息化人才。而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通常都更加重視基礎理論的教學,沒有正確的認識新課程標準中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要求。
按照正常情況來說,高中學生的信息基礎不應該是零,不過現(xiàn)實是多變的,教師應該依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教學計劃。但是,在當前的情況中,教師顯然沒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而是制定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運用統(tǒng)一的教學方法,采取統(tǒng)一的教學手段,忽略了學生的信息基礎和學習能力。
當下的信息技術教材,已經突破了傳統(tǒng)教材中的大部分弊端,改變了曾經技術型過強、理論性過強的特點,拋棄了曾經如“說明書”一般的課本內容,將重心放在了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上來,緊緊抓住學生的實際需求。然而,教師并沒有理解教材編寫者的良苦用意,依舊堅持圍繞教材的表面內容,將全部精力都放在增加學生計算機理論知識上,忽視了教材的實用性。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了評價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師不僅要對教學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評價。然而,現(xiàn)在的教學中,教師一味地教學結果進行評價,從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和使用計算機的熟練程度評價學生的學習,使得信息技術教學變得非常功利化,不利于課程的長足發(fā)展。
新課程標準是教學改革的指向燈,是一切教學活動和教學行為的準則,只有真正體會它的內容,深入理解它的內涵,教學才能朝著更加高效的道路前進。然而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沒有正確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導致信息技術教學沒有得到顯著的發(fā)展。因此,為了將教育改革的理念更好地應用到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觀念,認真研究新課標中的內容,感悟新課標的精髓,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為學生帶來更加專業(yè)的指導。
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擁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和智力水平,如果教師能在實踐中將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堅持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就能夠使學生在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因此,教師應該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個性。首先,教師可以實行分層教學的方式,在課程開始之前,為學生設計測驗、考核、調查,全方位了解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的水平,根據(jù)調查結果,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學困生、中等生和優(yōu)秀生,從而實行符合學生實際的分類教學;其次,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個小組中均衡分配,讓他們互相幫助,實現(xiàn)共同進步的目標。
教材是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基礎工具,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礎地位,然后依據(jù)新課改的要求,適當?shù)剡M行拓展和延伸,增強課堂的趣味性,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
結束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在新課改不斷發(fā)展的今天,高中信息技術的教育理念已經發(fā)生了變化,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該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更加深入透徹地理解教學目標,為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做出努力,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人本觀念的指導下,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創(chuàng)建新時代下的高效信息技術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