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第一中學,山東 德州 251100)
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各個領域的人才,在新形勢下,為國家發展培養人才,已經成為我國高中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在以往的傳統教學環境下,高中數學教師進行教學的目的,只是為了提升高中生群體的數學考試成績,沒有對高中生群體的知識運用能力加以關注。數學這一學科具有很強的邏輯性,而且知識點較為抽象,傳統的教學方法無疑是行不通的,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必須注重高中生群體綜合素質的培養,幫助高中生群體理解數學知識,正確運用數學知識。
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通常情況下扮演引導者、學習組織者的角色,引導高中生群體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獨立、主動地對形形色色的問題進行挖掘、分析和解決。由此可見,高中數學教師應當幫助高中生群體養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利用自身所具備的數學專業知識,觀察高中生群體的學習動向,掌握高中生群體身心成長的相關規律,鼓勵高中生群體積極學習數學。數學知識往往存在于人們的生活實踐之中,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可以鼓勵高中生群體參與到各類實踐之中,從而真正運用自身所掌握的數學知識[1]。
數學這一學科具備強烈的理論性,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數學教師通常將重心放在解答習題、應對考試方面,忽視數學相關實踐活動的作用。培養高中生群體的數學思維,促進高中生群體在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然而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意識到,學生們不能只拘泥于理論知識,在適當情況下,必須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高中生群體的數學思維能力才會真正做到“更上一層樓”。
要想真正學好數學,語言基礎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學生們理解語言的能力很優秀,那么學生們掌握數學知識的效率會更高。眾所周知,在高中數學之中,經常可以見到復雜題干的數學題,想要獲得正確答案,必須在題干當中尋找明顯的條件和隱藏的條件,明確題干的含義,然后解題的過程才能夠正式開始。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必須幫助高中生群體理解相關語言,幫助學生獲得更為清晰的解題思路,強化高中生群體的基礎能力,為發展其核心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2]。
例如高中數學教師在講解“如何判定空間圖形關系”的時候,教師不要急著講解題干,而是先讓學生們自行理解題干,等到學生們理解結束以后,教師再指出題干當中的關鍵之處,包括明顯條件以及隱藏條件。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學生們對題目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認知,解題過程更為流暢,也能夠更好地理解語言。
高中生群體由于年齡、見識等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對同一種教學方法產生厭倦的情緒,所以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需要靈活運用多種類型的教學方法,從而保證高中生群體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科的學習之中。例如,高中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們在已經創設好的情境內開展學習活動,學生們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與教師互動,從側面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意識;或者在遇到一些常見題目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們發散思維,鼓勵學生們尋找不同的解題方式,通過運用不同的解題方法獲得正確答案,讓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得到有效鍛煉[3]。
任何理論知識都離不開生活實踐,脫離生活實踐的理論知識是不存在的。很多數學教師,尤其是高中的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考試成績和升學率,近乎“手把手”地將理論知識教給學生們,殊不知枯燥的理論知識并不會幫助學生們學習數學,相反地還會導致學生們產生厭倦、抵觸情緒。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完全可以聯系生活,例如在講“平面的位置關系”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生活當中的物品位置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們在生活中領悟數學知識。
當前高中課堂的主體是廣大高中生,高中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必須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中心,讓高中生群體的數學學習活動,從過去的“要我學數學”,轉變為“我要學數學”,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當中,從而滿足高中生群體的求知欲,不斷鍛煉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在上述教學活動之中,高中數學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們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進入學習這個大門的“敲門磚”,高中生群體在產生興趣以后,必然會進行自主學習。與此同時,高中數學教師還要注重與學生們的互動,與學生們和諧相處,高中生群體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的提升,自然不在話下。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是一個人學習過程之中的關鍵階段,數學這一學科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往往會成為高中生群體在學習活動中的一大難點,由于數學知識的運用涉及到多種因素,因此要想切實提升高中生群體運用數學知識,需要從多個方面著手,不僅要獨立思考、敢于面對問題,還要透徹地理解相關語言,不斷開拓創新,做到在興趣的驅動下自主學習,從而在運用數學知識的同時,提升高中生群體的綜合素質和學習成績,為將來報效祖國打好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