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浦城縣官路中心小學,福建 浦城 353415)
引言:數學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主動思考、探究分析并解決問題,傳統的教學更多的是進行知識灌輸式教學,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有效規避傳統教學的弊端,在教學活動中促進了學生主動思考、合作探究,對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與探究能力起到有效作用,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對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法的合理利用。
小組合作教學屬于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它是以小組為單位,以學生為學習中心,運用群體的力量來解決學習問題。實現了學生之間的充分交流,改變了傳統學習方法中學生個體獨自學習、遇到問題時,得不到其他學生幫助的局面。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基礎薄弱的學生可得到學優生的幫助,克服學習困難,強化基礎知識,解決個人學習中無法解決的難點問題。另外,小組合作學習能鍛煉學生社交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促進學生成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非常值得推廣。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互相幫助,有困難共同解決,打破了以往課堂中氣氛僵硬死板的情況,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了快樂,學習體驗感良好,逐漸地會對學生產生自信心和自主探索欲。
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學生之間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的學習模式,組內成員有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個人學習態度關乎小組最后的成績,也就是說,小組成員劃分是否合理至關重要。對此,我認為小學數學教師應對小組進行科學劃分。在課堂正式開始之前,教師應當對班級中學生個體的學習情況與能力進行客觀了解,在進行學習小組分配時,科學搭配,避免出現一個小組全是優等生或者全是學困生的情況,浪費課堂時間不說,還會拉低小組合作學習質量,影響教學計劃的順利進展。因此,在進行分組的過程中,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摸清學生個體的性格特點,秉持中和、科學的原則,讓小組成員之間形成互補關系,讓小組合作學習科學進行。
例如,在劃分學習小組時,會有意識地讓不同能力水平與特長的學生在一個小組,同時征求學生的主觀意見。上課的時候會告訴學生:“小組學習的目的在于讓大家在合作競爭中共同進步與促進,因此就需要擁有不同特長的同學結合在一起互相幫助哦,我們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要熱心幫助學習成績不佳的同學。”然后再讓學生根據自愿組合成自己的小組,最后根據名單再做出相關調整。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地開展小組合作討論有利于促進課堂教學的良好進行。教師積極開展課堂合作討論活動,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使學生更加了解彼此,從而使學生之間的感情更加密切;開展課堂合作學習活動,可以讓學生從中了解到自身的不足與優點,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向優秀的學生學習以改正自身的不足之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除此之外,開展有效的課堂合作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幫助學生快速解決問題,從而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升。
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地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討論活動,同時在開展討論活動之前事先做好計劃和決策以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高效開展。開展課堂討論活動首先需要確定合理的合作內容,需要遵守以下原則,討論合作內容需要與當前課堂教學目標相符合,合作討論活動過程對于促進學生能力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在學習三角形一課之前,教師需要預先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三角形的相關概念和性質。之后再根據目標確定討論內容:為學生在多媒體上展示不同形狀的三角形,之后讓學生合作討論什么是三角形;在多媒體中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實例,然后讓學生根據實例討論三角形的有關性質。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夠讓學生對于三角形的相關概念有著更加深入的理解,又能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
在小學數學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萬不能當“甩手掌柜”,在小組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要深入小組內部,了解個體的實時學習情況,鼓勵學生直面學習問題,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學習動力。換句話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實踐中形成正確的競爭意識。比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小組出一個這樣的題目:泳池為長方形,長70 米,寬35 米,先要對泳池底部鋪磚,一塊磚的面積為10平方米,現購入102塊地磚,夠用嗎?問題問出后,學生之間開始討論,組內學習氣氛熱烈,個體因為集體榮譽感,會積極參與小組學習活動,學習效率會得到有效提高。
總而言之,小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學習是符合當下教育發展的趨勢的,也是現代化小學生學習的需求。教師將小學生分組學習的方式深度融入數學教學中來,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將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為輕松快樂的數學課堂,激活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