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合市中學,江西 撫州 344806)
引言:進入21 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快速,但是由于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導致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的程度越來越嚴重,若想從根本上解決環境資源現狀,就需要從教育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中學生的資源保護意識,讓學生認識到現階段我國的資源現狀,有效培養學生珍惜自然資源、減少浪費的意識,摒棄以往我國“物質資源豐富、地大物博”的傳統理念,讓其了解到目前自然資源的嚴峻性,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以及減少自然資源浪費的基本觀念。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地理教師在進行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需要將地理知識與社會資源環境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達到讓學生具有親身體驗的目的,進而加深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與理解。在實際的地理知識教授中,教師要避免直接將教材上的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需要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多樣化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地理學習環境,從而有效強化學生的環境保護觀念[1]。
地理是學生初中階段所必須接觸的學科之一,其中主要包括水文、地貌以及土壤、氣候等等一系列的要素,具有一定的整體性。現階段,初中生對于環境保護知識具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光盤行動”、“不浪費每一滴水”等等,但是由于初中生年紀較小、自制能力較差,無法將環境保護意識真正的“外化于行”,因此,需要地理教師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層次化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從而實現資源環境保護的教育目的,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行為習慣[2]。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的地理教學需求,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將地理類的教材內容呈現在多媒體設備當中,這樣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獲取到更加真實的地理畫面,對初中生而言這樣的教學模式更具有直觀性,讓其清楚地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例如:模擬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利用VR 技術,向學生還原一些地震、洪水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場面,并對學生加以警示,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幫助學生不斷強化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
地理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觸與地理相關的知識,加上地理的理論知識本就十分復雜、晦澀難懂,如果教師僅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就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甚至在心里抵觸地理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需要對課堂的教學活動進行豐富,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組織學生進行環境辯論以及知識搶答等活動,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還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地理環境相關的知識點,積極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充分地表達出來,進而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資源環境保護教育[3]。
教師在進行實際的課堂教學時,可以將地理知識與歷史事件進行聯系,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長期以來,我國人們心里一直認為我國物產資源豐富,為了有效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質量,大肆使用自然資源、砍伐樹木,造成了嚴重的自然資源浪費現象,不僅危及到了當代人得正常生活,甚至會影響子孫后代的生存,因此,需要幫助學生轉變傳統的資源使用觀念,讓學生真正理解“只有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例如:從2003 年的“非典”到2020年武漢的“新冠疫情”爆發,都直接影響人類的未來發展與生存,在2020 年這樣的疫情當中,人類顯得異常脆弱,人們需要更加深入的認識到自然資源保護的重要性,杜絕野生動物的捕殺、加強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教師可以將這一事件融入到學生的地理教育當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資源保護意識,強化學生的環境、資源保護責任感以及使命感[4]。
綜上所述,人類經濟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對自然環境以及自然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甚至會影響人類的未來生存,因此,為了強化人們的資源保護意識,轉變人們以破壞自然環境而帶動經濟發展的錯誤理念,將自然環境保護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地理教師需要將地理知識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從學生的資源環境保護觀念開始抓起,進而從根本上杜絕自然資源的浪費,使學生能夠在自然資源保護中奉獻自身的力量,從而為了實現我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