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天福實驗小學,河南 信陽 464000)
文章通過對小學生發放問卷調查、教師訪談、觀察學生日記等方式,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數學作業進行分析,作業的布置情況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根據調查研究顯示,教師所布置的作業中,有76.14%屬于書面作業,有6.82%屬于口頭作業,有14.39%屬于實踐作業,剩下的2.65%屬于開放型作業。由此可見,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中大部分為傳統型作業。在新課標中,要求應重點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應用能力等,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而事實上,教師在作業布置方面仍然以傳統書面作業為主,與課程標準相背離。與書面作業相比,學生更傾向于完成實踐型作業,特別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他們對客觀世界充滿了好奇,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來認識世界,而教師為了提升教學效率、追求更高的成績,抱著“為學生好”的態度,布置大量的作業,壓抑學生情緒,使學生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與教師間的關系惡化。
課堂作業屬于教師為了學生能夠更好消化和掌握本節課知識,為學生布置了書面、實踐、口頭練習;而課后作業主要是幫助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進行進一步鞏固,使學生掌握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以上學生認同教師的作業布置,認為課堂與課后作業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但在“你認為完成數學作業是否能夠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時,有50.76%的學生對此持有不確定的態度,有14.77%的學生表示數學作業對自己的幫助較小。對此,在教師訪談中,教師對此也不夠明確,只是單純地從追求知識層面深度與廣度的延伸方面出發進行布置,有時可能會導致布置的數學作業與課堂學習內容不相適應。通過對學生日記的觀察得知,部分教師所布置的數學作業,超出實際教學范圍,學生在完成之后并未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掌握有所幫助,這種課堂作業與課后作業不相關聯的問題,很可能導致學生無法準確把握學習的重難點。
在問卷調查中了解到,在數學作業布置時,有超過半數的教師會為全班學生布置同樣的作業,而不會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水平,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只有31.44%的教師能夠以學生的學習程度為參考進行作業布置。有8.71%的學生表示自己有權選擇數學作業,而46.60%的學生表示作業都是老師直接安排,自己無法選擇。這種數學作業的布置方法,雖然能夠為教師的批改作業工作提供便利,但是卻忽視了學生間的個性特征,使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兩極分化嚴重。
經過調查結果顯示,有22.35%的教師與家長之間沒有交流與溝通,有49.62%的教師能夠針對學生的作業情況與家長進行溝通,總體來看大部分家長都不清楚學生每天數學作業內容,有7.02%的家長會過問一下學生的作業情況,有31.87%的家長從來不關注這些,只有8.71%的教師與家長保持長期聯系,定期為家長反饋學生數學作業的完成情況。在學習中,學校與家長扮演著不同的教育角色,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是三方共同努力所得來的,缺少其中任一一方的努力,學生的成長都將受到影響,但事實上,許多家長由于忙于工作,通常會忽視對學生學習上的關心,如若教師與家長之間缺少溝通,則會由于疏于對學生學習的監督,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小學數學每堂內容都各具特色,并且隨著教學進度而不斷發生變化,因此作業的形式與內容也應隨之而改變,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進行作業布置。
1.作業內容多元化
教師的作業布置應打破傳統方式,而是應以此為依據,適當地進行思維發散,例如,與小學數學的學科特色相結合,通過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完成作業,這樣做能夠使學生對學習活動變得更加熱情。讓學生將數學知識與故事相結合,并以口述、文字等形式表現出來,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的習慣,從而發現和解決更多存在于生活中的問題,并認真細致地記錄下來,不懂的問題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解決。
2.作業形式多元化
在數學作業的形式上也多種多樣,不同的作業類型對學生產生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因此,在作業的布置上,應勇于打破傳統的局限,盡可能地展現多元特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五年級的《圖形的面積》一課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在家里找一找有哪些圖形?用尺子量好尺寸,并嘗試著計算它們的面積。當學生課后完成后,在課上與教師和其他同學一同展示和討論,這樣做不但能夠達到鞏固課上所學知識的目標,還能夠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真正意識到數學學習的快樂。
總之,作業屬于教學課堂中的重要環節,不但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還能夠使學生學習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但是在實際作業布置時,普遍存在內容機械乏味、數量大、難度大等問題,使作業的積極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尤其對于小學高年級來說,作業質量與升學問題息息相關,對作業布置進行優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