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朱坊鄉荷樹小學,江西 贛州 341400)
質疑能力是指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對于某一知識在自己已有理解基礎上提出疑慮或者與自我理解不同的地方。老師通過對學生質疑問題的解答,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還可以對自己教學中的問題進行了解,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并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因此,在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通過不同的而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有效質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的學習更順利的推進。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具有質疑能力的學生,通常學習效果更加理想。尤其是語文這一門人文性較強的課程,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但縱觀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中通常很沉默,這便是學生質疑能力較弱的體現。而之所以存在此種情況,是由于教學中長期實施接受性的教育,使學生不具有質疑的意識。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過程中,其問題除了體現在學生的質疑能力薄弱外,還體現在老師不重視對學生質疑能力培養方面。這是由于部分老師認為學生提出的質疑對教學幫助不大,而且對其解釋比較浪費時間,久而久之,會逐漸忽略學生的提問。我們必須對此錯誤的觀點進行反思,學生通過不斷的質疑,不僅有助于學生的有效學習,還能夠讓老師從中分析出教學的問題,從而及時優化教學。所以,在以生為發展的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十分重要。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課堂是老師的“個人秀”,缺少學生的參與,難以為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提供有利條件和環境,并且也無法將語文課程的教書育人作用全面發揮出來。因此,新時期小學語文老師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過程中,需要具有利用教學資源給學生營造質疑學習氛圍的意識,讓學生逐漸敢于質疑、積極質疑和會質疑。可以從三方面進行:第一,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從中迸發出更多的想法,主動參與質疑;第二,利用教學教學模型、教學掛畫等這類教學道具,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直觀性的學習,并從中發現新的問題,主動參與質疑;第三,利用老師自身閱歷、人格品質等資源,給學生營造一個更具有魅力、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質疑。比如在學習《黃山奇石》內容時,學生在學習課文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與課文相關的視頻,讓學生進行立體、動態、形象的學習,在這樣身臨其境的學習中,學生會真正感受到黃山的石頭的“奇”,感受祖國大好山河的美。與此同時,學生也會對課文中的描寫產生興趣,從而主動參與探究學習中。
小學語文老師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過程中,要借助情境的優勢,先將教學內容直觀展示出來,在這樣直觀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更容易獲得感觸,能讓學生有更為充分的質疑空間,并將自己質疑的內容表達出來。比如在教學《晏子使楚》課文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們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楚王、晏子、接待人等角色,學生在扮演的過程中,會真切感受到晏子的聰明才智,并對楚王的傲慢進行感知,同時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會對晏子的語言和楚王的行為產生一些疑問。這其實便是情境教學的最大優勢,能讓學生在其中找到自己不理解地方和老師講解地方的矛盾,從而促使其質疑能力的更好提升。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其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會質疑,從而為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奠基。比如在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課文時,在學生對課文通讀,對文章有大概了解之后,老師要及時進行引導:回憶類文章中時間非常關鍵,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會關注到文章的開頭和結果的時間,即1927 年4 月27 日,并產生疑問,作者為什么要這些安排?是為了收尾呼應?還是一種簡單的重復描述?并讓學生深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對作者這樣安排的深意進行了解,更好地感知作者表達的內容和情感。在課堂中對學生的持續引導后,學生會掌握質疑的技巧,不僅質疑能力會提高,還會養成質疑的學習習慣。
加強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順利的學習,并提高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對于學生發展意義重大。老師要在了解其培養問題的基礎上,從營造質疑氛圍、給學生預留質疑空間及技巧性質疑等方面,實現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