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瓊
(廣東省信宜市第六中學,廣東 茂名 525300)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創新,越來越多的新型教育技術被研發與運用到課堂之中,從最初的多媒體教學到如今的網絡教學,再到現如今多元化信息教學,使得教學內容更加具有吸引性,也是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學習理解,以此化解復雜性內容與抽象化內容的理解困難。所以,初中生物教學正好能夠利用新媒體技術,來解決日常教學中學生難易理解的困境,幫助學生重新在生物課堂中找尋新鮮感,并獲取巨大學習成就感。本文便借此分析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引入新媒體技術,強化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生物學習有效性。
同初中其他學科相比較而言,初中生物學科本身具有獨特性,獨特性體現在大部分學生很難第一時間產生對生物內容的理解,并且處于模糊狀態,無法及時把握重難點。當然,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化表現,但是,仍然無法避免這種理解困難的問題。因此,在初中生物課堂中引入新媒體,能將學生熟悉的技術投入到教學之中,第一時間抓住學生興趣點,借助新媒體技術,來弱化教學困境,提升學生理解能力,并掌握課堂所學內容,實現從抽象轉變為直觀的過程。
傳統初中生物教學主張以理論性為基礎,很少會思考將實踐活動滲透其中,使得理論與實踐無法結合在一起,進而影響教學進展與效果。學生在面對理論性知識點內容時,往往從內心深處便開始排斥,更不用說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因此,為了提升初中生物教師教學水平和質量,改善教學理念,新媒體技術的引入,正是一種全新改革。在生物教學之中教師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搜索大量素材支撐教學內容,以此體現教學多樣化發展,提升教學質量。
初中生物教學內容涉及方面具有復雜性與多樣性特點,因此,需要初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花費大量精力進行理解和復習。當面對一些復雜難懂的教學內容時,需要初中學生開展抽象思維來進行想象,以此形成直觀性理解,這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具有一定挑戰性。因此,引入新媒體技術,能夠將課堂難點內容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轉化為直觀性內容,讓學生通過觀察便能夠掌握,以此實現學習效果的提升。
比如,在初中生物講解DNA相關內容時,由于其內容覆蓋面很廣泛,教師可能都無法十全十美的掌握,因此,可以為學生進行視頻演示,讓學生觀看到DNA的整個復制過程,凸顯出形象化、動態化的特點。
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越來越廣泛,并深受教師和學生的喜愛。而面對新媒體技術時,如何更好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發揮其本應該具有的價值,是初中生物教師思考的問題。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發揮新媒體技術的趣味性和生動性特點,將課堂氛圍構建的有趣、活躍,以此改善沉悶氣氛,使得學生思維變得活泛,更愿意參與到生物學科學習之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生物探索和求知。
比如,在初中生物講解細胞相關內容時,如果單純依靠課本進行教學講解,相信其效果并不能達到預期目標。而這時候可以結合動畫視頻,來提升學生的認識和理解。
相信大部分初中學生都不愿意在不感興趣的課程中浪費時間,特別是課程內容枯燥乏味。因此,初中生物教師應借助新媒體技術,實現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可能,并提升教學有效性。
比如,初中生物教師在講解關于“釀造”相關知識點時,便可以憑借新媒體的方式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先給學生講一個充滿趣味的小故事,引發學生好奇心:在以前,人類還沒有掌握釀酒技術。一位農夫到山上去砍柴,就在他拿著斧頭往一棵樹劈下去時,看見有很多汁液從樹洞中流淌出來。他聞了聞,又嘗了下,發現味道十分香甜,感覺很奇怪,便躲在一邊暗中察看。結果,他看到有一只猴子跑過來,把手里捧著的一些果子扔到了樹洞里。這時他才明白,是果子在洞中存放時間久了之后,才產生了這樣的汁液,釀酒技術才誕生了。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增強生物課堂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