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萍
(四川省綿竹市僑愛道行中學,四川 德陽 618200)
素質教育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倡導通過歷史的學習,喚醒學生對人文、生活、情感、價值理念的認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文化底蘊,培養學生的身心發展及建立健全的人格發育。因此,情感意識的培養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至關重要。情感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對悠久歷史文明的感知能力,幫助學生在豐富的歷史遺跡中強化對真、善、美的感受和認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為培養具備核心素養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
新課程改革對初中歷史的教學提出了全新的意見,初中歷史教學要注重學生的核心素養與歷史文化底蘊的打造,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信心的培養,在漫長的歷史發展和演變過程中,保存了大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代表著我國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情感意識,對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人文主義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且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的感悟,幫助學生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獲取愉悅的情感體驗,從而陶冶情操,加強對歷史文化的熱愛之情。
學生的思維與感知能力,決定著學生對一門學科的認知、興趣、學習能力,在初中歷史的教學當中,應當通過開放性的教學引導情感意識的培養,將學生融入豐富的歷史情境當中,帶領學生穿越課本內容、穿越優秀的歷史發展進程,品味與感受在漫長歷史發展中留存下來的珍貴歷史文化遺跡與人文主義精神,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與學科內容的連接,注重學生的體驗感,通過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效果。
當前教育的目標,除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打造身心健康的高素質人才,以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情感意識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品味美好、積極、充滿正能量的歷史文化遺跡和寶貴的藝術品,增強學生的生活與生命的熱愛,幫助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念,最終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情感的共鳴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的內涵,身臨其境的體會課文內容,教師應注重尋找課文內容與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將學生的學習融入情境當中,鼓勵學生通過對情感的體驗,激發探索知識的興趣。積極引導學生在課文內容中,尋找與自己生活的相通點,通過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與課本內容產生共鳴,喚醒學生的內在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實現對學生情感意識的有效引導。
例如,在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一課的教學中,本課從經濟發展、文化的繁盛、民族間的交融等多個維度介紹了盛唐時期的繁盛景象,在開展本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的手段,通過展示一些盛唐時期繁盛的社會萬象、豐富多彩的文化發展和強大的經濟發展等方面的視頻、紀錄片、電影電視作品等,帶領學生感受盛唐時期的氣象,增強學生對于這一歷史時期我國強大的發展盛況、開放的社會環境、深度的民族交融、豐富的文化發展等方面的感受能力,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以古鑒今,提升學生的情感意識。
學生學習的興趣、體驗、效果,與學習氛圍的打造息息相關,要開展情感意識的培養,就要注重為學生打造良好的情景氛圍,在輕松、愉悅、尊重、開放的課堂氛圍中,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勇敢表達,充分理解及尊重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鼓勵學生在積極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本知識的學習,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達成共識,形成見解。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情境教學的手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情境教學可以通過多媒體情境、問題情境、互動情境、游戲情境、生活情境等多種方式開展歷史教學,同時借助豐富多彩的形式將歷史學科的內容進行生動的呈現,從而將學生帶入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當中,借助這樣的方式喚起學生對于歷史課程內容的深刻理解,與學生產生深度的交互,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對于歷史學習內容的體驗和感受,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實現對于情感意識的培養,喚起學生對于學科內容的深刻感受。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情感意識的培養,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醒學生的情感共鳴,更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念,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及綜合競爭力,為社會打造身心健康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