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燕
(廣西梧州農業學校,廣西 梧州 543000)
我國職教師資培養在不斷完善著,隨著時代發展逐漸凸顯出了一些問題,不利于師資隊伍的建設,缺乏實踐能力,需要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尋找解決辦法。學校更新了理念,以培養多元化教師為目標,設計出具有特色的授課方案,以提升教育的整體能力。我國出臺了相關文件,明確了師資培養的方向,推動了學校對教師隊伍的建設腳步。學校通過多方努力加強經費等投入,獲取政府支持,拓寬招生渠道,同時設立專業標準,做到職教師資的全方位培養,跟上時代發展潮流。
我國職教師資招生的整體數量出現了縮減的局勢,雖在近幾年有所提升,但依舊處于下跌的情況,不利于教師隊伍的建設。職教師資建設過程中設置的學科及專業不少,但其覆蓋率卻較低,而且在實際授課中發現了旅游、藝術等類招生數量較大,醫療、保健類開設力度弱,出現了不均衡的情況。部分學校重視教育理論,忽略了實踐等方面,比例開始失調,使師資培養缺乏全方位的考慮。學校的培養模式層次單一,全日制職教師資的學生數量較少,不利于人才的發展,滿足不了社會的實際需求,應提升相應的教育水平。職教師資學校受到自身理念及多種因素的影響,缺少了經費的支持,辦學能力不足,使教育遇到了一定的困境。職教師資發展過程中,學校的培養工作略顯落后,辦學質量下降,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思考,找到新的優化策略,做到穩步前行。
學校在職教師資的教育方面,需看清自身的實際情況,找到其中不足,認識到實訓設施的缺乏,有方向地去投入資金,避免資源的浪費及分配不均。學校可以加大實訓場地的范圍,增加多種基礎設施,購進最新的軟件等,做到建設的全面性,使職教師資培養變得直觀,使之在真實的條件下,進行鍛煉,提升其綜合能力。學校將人才的職業技能展現出來,使之看到自身的優缺點,在實訓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去改進,做到能力的提升,滿足社會的需求。新時代下,學校應加強職教師資培養的途徑,建立數字化資源,與企業、社會相結合,設計出全新的教育方案,符合人才的真實需求,使之全方位的成長。
職教師資培養的過程中,學校應調整理論與實踐的課程比例,更新思路,提升其行動力,應對可能出現的多種情況。學校要以實踐為方向,創新出特色的教育方案,在多樣化的環節中使人才提升自身對專業的認知,模擬真實工作的情境,提升應變能力。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組織職業競賽,提升整體的參與度,使人才主動拓展空間,展現出其個性特點,做到高效教學。職教師資教育改進下,學校要加大溝通,掌握授課情況,隨時調整方案,提升教師職業能力。
為了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我國對學校的招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給予大量的支持,使之有能力去拓展招生渠道。學校以社會需求為方面,結合自身師資隊伍情況,制定出相應的招生計劃,例如,以單獨方式優先招收高校畢業生,吸引社會工作崗位上的優秀人才,提升職教師資培養質量。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領域對師資學歷的要求提升,部分學校應設立保研名額等,做到靈活調整,為成績優異、素養較高的人才提供更好的發展機遇,使之可以參與一線工作,也能做到課程創新、深入探究,推進師資隊伍的建設效率。
職教師資的建設,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運用自身的能力,完成教育工作。我國教育領域不斷改進,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受到了企業的關注,在發展過程中卻忽略了專業標準的制定。為了保障職教師資的發展,我國結合學校的情況,制定出了科學的標準,以檢測教育效果,使之有方向地去改進,跟上時代進步速度。學校在標準的指引下,通過實訓等方式展示出了職教的個性化,使之綜合能力得到鍛煉,提升了教育水平。
學校通過對各專業實訓情況的了解,逐步明確了師資專業的培養目標,以提升教育能力。學校在抓好專業素養的前提下,重視對教資理念、責任感、心態等方面的教育,做到身心同步發展。學校將職業、技術等做到融合,設計出相應的教學方案,通過多樣化的手段提升授課質量,培養出合格的師資隊伍。
職教師資教育中,學校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加大實訓基地的建設,投入相應的設備等,提升培養水平。學校為人才培養構建起了職業氛圍,使之更好地參與進來,釋放出自身的個性,專業能力得到鍛煉。新時代下,學校逐步擴展招生渠道,使人才缺乏的情況開始緩解,同時獲取多方支持,彌補教材資源,做到信息化,豐富教學手段,保證了職教師資培養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