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玉
(成都石室佳興外國語學校,四川 成都 610000)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自主的學習,要求多樣化的課堂模式,傳統的一講到底的模式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出現了很多新的教學模式,“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高效課堂6+1”、“教育教學新課堂”等等,無論哪一種教學模式,都需要一線教師去理解,去提煉,把每一種模式的精華挖掘出來并且真正的用到學生身上,而無論哪一種模式都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尋找到適合學生的方式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成績。
通過分層教學,分析每一類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課堂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分層級布置課后作業,分層輔導學生,讓優生更優,讓一些原本不喜歡數學學科的學生愛上數學,讓后進生得到進一步發展達到自己理想的高度,沒有任何一個學生不想學好,關鍵看有沒有讓他去學習的動力和源泉。
本學期我擔任一個網班(4班),一個普通班(2班)的教學工作,下面我以網班的實際教學來談個性化輔導方案。由于是高一新生年級,因此對學生整體情況不是特別了解;雖然每周都進行了數學周測,但周測是學生自主檢測,沒有像標準化考試那樣的場景,學生可能會有所懈怠,周測的參考性不強。通過第一次10月月考就反應出了班級的問題,4班比同層次的班級5班均分低了將近5分,數學學科拖了其他學科的后腿,這讓作為數學老師的我感到非常惶恐,經過反復的思考研究,最終決定制定個性化輔導方案。根據班級的分數段統計,我發現班級的后進生成績較低,低于60分的有7人,占比19%;120以上的只有2人,占比5%,成績靠后的同學客觀題的基礎部分得分率較低,想要提高班級的平均水平必須采取適當的策略。
1.輔差。經過綜合考量深度思考,最終決定采取培優輔差、抓兩頭的策略。我先根據學生一個多月來的整體表現和成績對學生進行了分組,每小組3-4人,每組組長為數學學科最優秀的同學,3號同學為本小組的后進生,在數學學科各方面都存在相對弱勢。任務:組長負責每天找一道題給本組的同學做,并且幫助本組同學學會這道題,3號同學到老師處進行日清獨立完成當日一題,每周4題。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周五放學全組3人一起留下接受懲罰,直至全部過關方可離校,當然這種懲戒措施只是為了督促學生按時去完成。如果2號同學考試超過了組長可以升級為組長,讓本組之前相互幫助的同時也存在這競爭意識。
2.培優。針對這次考試120分以上同學占比很低的現狀,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班級學生層次差異大,如果以關注差生為主,中等及以上的學生會出現吃不飽;如果以優生為主,會出現中等及以下的學生學習吃力;所以在課堂上以中等及以上的學生為主在進行備課和教學,對于特別優秀的學生采用每日一題的方式,由老師精心挑選適合的題目,每天做一道數學題,做了自己對照答案改錯,不懂的再單獨向老師請教。這里我選出了4名同學進行培優.
3.以考促學,以考促教。每周都要進行周測,通過周測反應出問題,對于一些典型的題目錯誤太多了,除了正常的一輪復習,單獨增加錯誤率高模板的內容,對于基礎題錯誤較多的同學,說明基礎知識存在問題,所以先從默寫公式開始,分模塊章節進行知識點的默寫,一次不過關就第二次三次,數學公式都不能正確記憶,那么在實際應用的時候一些基礎題做得來就是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丟分,說到底還是基礎知識不扎實,以為懂了,實際上是半懂。
期中考試從分數段統計來看,高于120分的同學從月考的2人上升到了期中的8人,說明培優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低于60分的同學從7人減少到了6人,說明在輔差上還需要再研究,爭取低分段的人數再減少。從均分來看,縮小了同層級班級的差距,甚至還有了小幅度的超越。
雖然在輔差方面收獲的成果不是特別明顯,但還是有特別優秀的小組涌現出來,經過一個月的堅持,期中考試第六組的同學進步最大,對他們進行了小小的物質獎勵。
培優方面經過一個月同學們的堅持,這四位同學的成績都有不同層次的上升。
通過幾個月的探索和實踐,有些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教育教學這條路上還是會出現很多未知的問題,還存在著很多困惑,我們所面對的永遠是十多歲的孩子,但社會在不斷的變化,學生們所接受的事物也在不斷的更新,學生不同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同的問題,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也是需要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去汲取新的知識,把這些新的理念融入到數學教學中,讓更多的學生愛上數學,在教育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順。
同時我也對同學們提出一些期望,讓每個同學都有奮斗的目標和方向。希望三年后的高考取得優異的成績,訂立一個以高考為基準的適合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