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遷
(黑龍江省伊春市伊美區第二中學,黑龍江 伊春 153000)
數學素養,并無一個統一的概念。在新課程標準中,其屬于文化素養的一種表現形式,培養并不斷強化數學素養被視作是是高中數學教學的一大目標;而在新課程標準中,又將其劃分為數學雙基、數學能力、數學意識、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文化以及數學信念等幾種表現形式,并相互關聯、互相影響。
何為雙基?簡單而言,就是指學習者自身的基本技能與基礎知識。對于高中時期的學生而言,數學學科的設立便是要培養其的數學技能,促使其積累更多的數學知識。學生必須在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基礎上,展開其他的數學能力的學習才可更加“順暢”;什么又是數學能力呢?顧名思義,其指的是學習者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階段所培養起來的一系列相關能力,比如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數學能力是建立在“雙基”上得以所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能力,學習者在進行了一定的實踐活動之后這一能力便可得以體現。
數學意識主要涵蓋了創新意識以及數學應用意識。在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時,一部分人可以較為快速的找到數學方法以及所需要使用的工具,明確問題的本質所在;而某些人卻難以站在數學的角度去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這便是數學應用能力差異的體現,也直接反應出了人與人數學素養的差別;此外,創新意識同樣是展現數學素養高低的一項關鍵性因素,例如,部分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可以快速的發現一系列解決方法與錯策略,可以分析出能夠許多創新的思想以及觀念;數學思維方法,則主要體現在數學運算、論證以及應用的方式與相關策略上;人類文化涵蓋了多項內容,包數學文化便是之中的關鍵性組成成分,學習者在其的數學知識學習階段可以認識到并明確數學的價值所在,這便反應出了學習者的數學文化,以及自身所表現出來的文化氣息;數學信念,通俗而言,便是學習者自身的數學觀念,例如:數學的學習價值?為什么要學習數學等等,不同的數學信念下會出現不同的解答。
數學素養,是在學生自身已有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儲備以及數學技能的前提下所逐步形成的內在品質。盡管在新課程標準中并未就學生的數學素養提出較為明確的要求。但其的內容中也提到了學生要認識數學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要明確這一科目的重要作用。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要逐步強化自身的創新意識以及理性思維等等,這些內容也反應出了對學生數學素質的要求。通過分析新課程標準中的有關內容,筆者認為其對學生數學素養所提出的要求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
具備基本的數學技能學生數學素養的基礎條件,這主要體現在學生要掌握基本的知識以及基礎的技能。具體而言,掌握基本數學知識,指的就是學生要就數學中的基本定理等知識點加以深層次的理解以及應用;掌握數學技能,要求學生在具備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積極的進行數學探究,從而強化自身的數學思維方式。
數學能力的培養是進行一系列數學教學活動的前提條件,只有引導學生不斷的強化自身的能力,才可以高效率的展開各種數學活動,從而順利的解決數學問題。
學生在掌握了恰當的思想方法的情況下,其學習數學知識與技能便會更加的高效。富蘭克林曾言道:知識無窮,但實際留給學生的學習時間卻十分有限。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后,可能直接運用到的數學知識不會很多,但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卻會運用到許多數學思想。因而,高中生在學習數學中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數學思想方法,能夠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在新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數學文化為一個單獨的板塊,由此可見其的關鍵意義。基于此,學生在數學學習階段應當明確數學的意義以及價值,從而帶有興趣的參與到數學的學習過程之中,進而強化自身的文化素養以及創新精神,以正確的視角看待數學問題,強化自身的數學信念。
總而言之,新課程標準對高中學生的數學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不斷發展針對人才高要求的體現。因而,高中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既需要學習相應的知識技能,也應當從多方面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為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階段可以積極開拓,努力創新,探索出一條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