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 金華 321000)
戲劇舞美藝術有鮮明的藝術特性、藝術規律和美學原則,利用戲劇的程式化和舞臺的靈動性,把具象的、抽象的、虛擬的、詩化的等藝術手法的舞臺呈現,使人們有豐富的藝術想象,把天人合一的藝術舞臺,具體表現歷史、環境、時間、空間、劇情等巧妙地運行,為戲劇的舞臺藝術呈現得到充分完美的體現。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勝利會師、是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轉折點和里程碑。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后,紅四方面軍主力所建成的西路軍在執行河西走廊創建根據地和打通與蘇聯聯系的任務時,與西北軍閥拼死搏斗、最后大部分紅軍戰士壯烈犧牲。而在西路軍的可歌可泣的事跡中,又以軍中的婦女獨立團的女紅軍戰士的結局最為慘烈。西征之前的婦女獨立團共3營9連約1300余人。她們平均年齡不到20歲,最小的僅12歲。在馬步芳部殘酷的圍追剿殺下,大多數人或戰死,或因失去戰斗力而被俘。許多人被俘后,仍進行頑強的戰斗,她們有的越獄逃跑,有的不甘凌辱而慘遭殺戮。少數突圍的女戰士,則歷盡艱險,千方百計地尋找革命隊伍。她們的事跡及頑強不畏犧牲的革命精神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悲壯的篇章。
本劇通過以郝秀英為代表的紅西路軍女戰士慷慨、悲壯、執著、忠貞人生旅程的描寫,奏響了一曲大義、大美、大愛的生命贊歌。
第一幕1954年,剛落成的西寧革命烈士陵園,荘嚴肅穆的烈士陵園揭幕和紀念館開館。
第二幕西路軍女戰士面臨著彈盡糧絕的絕境,苦苦等候著增援部隊,但指導員華素秋帶來師長與軍長陣亡的消息,并轉達了上級命令要求撤離,此時槍聲響起,敵人形成包圍之勢,危急關頭,郝秀英主動承擔起阻擊敵人的任務,掩護戰友撤退,在被逼到懸崖的時候,她帶領姐妹牽起軍旗一起跳崖。
第三幕郝秀英是保護戰友時的舍生取義??v身跳崖幸免于難后,郝秀英帶著兩位幸存的戰友臘珍和幺妹踏上逃亡之路,在山洞里,臘珍生下了女嬰,但此時馬匪正在搜捕她們,為了保護戰友的孩子,郝秀英先是用自己的鮮血止住嬰兒的哭聲,后又冒著被抓的危險引開敵人,她這種舍生取義的行為,既是來自對戰友濃濃的情誼,也是來自對新生命的呵護。
第四幕郝秀英是面對心上人求婚時的含淚告別。郝秀英身負重傷,藏民多杰及其母親施以援手,與部隊失去聯系的郝秀英一邊養傷一邊尋找組織,在多杰悉心照料她的過程中,兩人碰撞出愛情的火花,郝秀英答應了多杰的求婚,但此時幺妹帶來了部隊的消息,郝秀英只得推掉婚約,重新踏上尋找組織的征程。當個人幸福與理想信仰之間產生矛盾時,郝秀英也曾猶豫,這種猶豫恰好顯示了她作為一名普通人的真情實感,而含淚告別的行動,則生動地揭示了她作為一名女戰士對信仰的不懈追求。
第五幕郝秀英是陵園落成時的主動請纓。解放之后,一座紀念英雄的石碑高立在烈士陵園中,陵園落成之際,消失已久的郝秀英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當組織上詢問她有什么個人要求時,她請求到烈士陵園當一名守墓人,她要一輩子陪伴著死去姐妹們的忠魂。這個從腥風血雨中走過來的女人,組織上對她的評價是紅軍的英雄、革命的功臣,但她深知是戰友們用生命鑄就了今天的和平與寧靜,她放棄了喧囂的生活,遠離鮮花與掌聲,默默地在陵園守護著戰友的忠魂,也默默地堅守著自己最初的信仰。
此劇舞美在表現形式上,怎樣在舞臺表現形式做新的探索,用現代時空和歷史時空交錯進行的戲劇結構,為二度創作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舞臺設計要有大的突破和創新。整臺演出舞美簡約空靈流動,沒有具象堆砌。還在頻繁的時空轉換中營造不同的時代氛圍和鮮明的個性特色。二度創作各部門努力做到有利于舞臺時空的靈動轉換,有利于劇情的自由展開,有利于提升演員的表演魅力。
舞美主創的舞美構思,這要得益于精妙的藝術構思,首先體現在戲劇結構和場景安排方面。由于該劇時間跨度很大,人物眾多,情節豐富,選用了虛擬化、抽象化、具象化、意境詩化的手法精心布局,運用現代高科技投影和無縫紗結合。創作出一臺具有生命性、 歷史性、虛擬性 、詩化性 、戲劇性 、藝術性的舞臺空間環境。
1.臺口淺灰無縫紗幕1800x900cm一道。2.肌理錫皺底幕1800x850cm一道。
1.轉臺直徑900x198cm一臺。2.輔臺450x(175.150)x18cm二塊。
3.臺口雙階平臺122x244x18cm一塊。
1.浮雕紀念碑533x(250.150)x10cm一塊。2.浮雕臺口紀念碑300x122+70x240cm一組。3.移動擋片(土山、石墻)380x120cm二塊。4.通欄黑擋片65x1600cm一組。5.浮雕紅軍雕像A組800x350x30cm一組。6.浮雕紅軍雕像B組400x400x30cm一組。7.藏幡條1800cm三條。8.樺木欄桿375x950cm一塊,9.藏文石堆一組。
在舞美制作一臺直徑9米,高2米的轉動平臺,又是不規則的立體造型轉臺,當時就放在舞美制作團隊面前的難題。1.不能整個造型制作。2.為便于運輸,舞臺上便于組合。3.山體不規則的復雜造型。4.舞臺上還要平臺轉動。5.重量還要求輕。6.轉臺一半是紀念碑的臺階,一半是懸崖峭壁。7.質地肌理是具象的。一時舞美制作團隊沉默了……
大家沒有被困難嚇倒,舞美制作團隊進行三度創作的巧妙構思,舞美主創開始1比10的平臺模型放大。針對平臺模型,利用中國古建筑的原理,并運用菊花的造型原理和方法,上下分3層,下層分12瓣;用鋼架結構制作各種造型,運用中間小圓軌道,外圍大圓軌道,把花瓣一樣的分塊組件小平臺連接起來,形成底層的造型組合,再加上二層、三層分塊組件小平臺造型,完成整個平臺轉臺的結構造型;材料上利用鋼架結構造型、合成板、泡沫板、布料、顏料肌理的制作完成,達到預想的效果。
浮雕紅軍雕像A組B組,舞美制作過程中,在材料上利用泡沫板塑造雕刻,表面貼布,用顏料做肌理效果等……
舞美制作團隊大家克服了種種困難,完成舞美的整劇的舞臺美術的制作工程,為此劇的舞臺藝術呈現奠定了基礎。
戲曲是綜合藝術,各劇組團隊的親密共處、精誠合作才能打造出一部有生命力的舞臺藝術作品。從戲、劇本、導演到音樂、舞美、燈光等一、二、三度創作既是一次新的嘗試,又是一次對戲曲傳統美學寫意規律的回歸和挑戰。在充分尊重和繼承戲曲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創新,并充分吸收和借鑒姊妹藝術的精髓,從而把這臺戲打造成既滲透著歷史的體驗和哲理,又蘊含著時代孕育的理想和精神;既延續著傳統藝術的特點和優勢,又創造出新穎鮮活的內容和形式的精品力作。
觀眾走進劇場,當前奏主題歌聲響起,一條紗幕橫貫舞臺,紗幕上投影著“河西走廊這條貫通中西的絲綢古道上,曾經漫卷過繽紛的歷史風云。80多年前,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戰士,為了中華大地的光明,把自己的信念、熱血和生命,鑄入了那雄渾粗獷的荒原雪山。尤其是當年紅軍西路軍的女兵們,她們英勇頑強、奮不顧身地在槍林彈雨里沖鋒陷陣,面對鐵蹄,流血裂冰,伏尸盈雪,用女性的柔弱之軀,挺起一個民族的氣節和尊嚴……”渾厚、鏗鏘的朗誦把觀眾自然而然的引進了《血路芳華》的劇情之中使人陶醉。
《血路芳華》一劇中,舞臺的藝術呈現沒有一味地描寫女人在戰爭中的無畏與犧牲,而是窮盡筆墨去展現她們最樸素的情感,因為樸素,這些形象更加真實和動人。導演對舞臺轉臺巧妙的調度和對節奏的把握,有力地渲染了劇情和人物,轉臺的運用也使該劇的轉場自由靈動,舞臺布景、燈光、道具的合理運用,在舞臺藝術高度發揮呈現的同時,并在慷慨激昂的高腔中融入了美妙動聽的民歌小調,給人以悅耳及賞心的藝術享受。除了驚心動魄的故事,別出心裁的結構,戲劇最能觸動人心的是人物形象,注重對人物心靈的刻畫,賦予人物飽滿而又復雜的情感,是連接戲劇與觀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使作品在同類題材中脫穎而出的根本。
在舞臺美術的藝術呈現中,舞美從主觀意識與客觀意識、具象與抽象、個性與共性、感性與理性的邏輯思維。在表現形式上運用自然主義、寫實主義、表現主義、象征主義等等的藝術手法,實現了此劇在舞臺美術上的創作呈現。實際上仍是藝術家對舞臺大宇宙生命之道作深層領悟的產物,引導著人們對藝術審美的感悟。在中國傳統藝術意境的深層審美結構中,審美主體對種種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獨特感知并以個性化的情感活動方式達成的。從人們的感性與理性,進而實現的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本體的契合。這種由于形象信息與情感信息的交互作用達成的契合,有可能產生無窮的理趣,即產生超象超類、凌虛觀實的哲思型審美體悟,構成情理相生紛呈疊出的哲思審美境界,實際上是一種最高追求的藝術精神。
綜上所述,在遵循戲劇藝術的特性和美學原則的基礎上,婺劇《血路芳華》的舞美呈現是一種藝術創作、藝術體現的戲劇舞臺的整體可視形象,運用詩化的、靈動的、意象的、具象和抽象的高度融合所達到的藝術意境。這不僅是藝術家的藝術追求,實際是藝術家對宇宙生命的哲理探索、領悟、表達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