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赫 江漢大學
隨著現代藝術與設計教育教學的發展,教學中教師需要運用現代化工業技術提升教學水準,同時還要堅持傳統工藝與現代加工技術的完美結合,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可以以藝術與設計內容和藝術與設計的文化底蘊進行教學,也可以運用人們的創新力來開展教學。普通高等學校的藝術與設計教育目標,即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互聯網+”時代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進一步加深。自兩會(2015 年)以來,政府相關報告中已經明確表示“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這種社會形態,將成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社會常態。尤其是21 世紀出生的新一代青少年,他們更是在生活在互聯網包圍的環境中,他們的成長離不開互聯網。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當代藝術與設計教育要適應生長在互聯網時代的學生,對他們的培育不僅是傳統美工技巧,還要根據互聯網時代的要求,讓學生更方便地對信息進行傳遞,這樣就可以把藝術與設計教育很好地與“互聯網+”時代很好地結合在一起[1]。
自我國的高校進行擴展后,藝術與設計專業的開設逐漸增多,除專業院校之外,一些綜合院校也紛紛開設了藝術設計相關專業,為藝術與設計專業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條件。當前,大部分院校藝術和設計專業與美術教育都關系密切,大多數都發源于美術教育,所以教育者對美術教育關注度很高。但也有一小部分教育者不關注藝術設計與技術和市場需求是否有關聯,更沒有考慮到對市場發展是否有影響。這樣的教育方法,不能讓藝術與設計教育真正展現它的意義。當前,藝術與設計教育的發展十分火熱,關于軟件設計課程的開設只有部分教師顧及,對現代設計的教學的全面發展造成了一定不利影響,從本質上來說,還是過于注重于“藝術”的教導,而忽略了現代化設計觀念的培養。
當前,學校藝術與設計專業生源大部分屬于普招高中生,他們大多沒有接觸過專業的繪畫學習,藝術素養相對較低。有一部分學生的文化素養很低,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對藝術修養進行加工。還有一部分藝術與設計專業學生起初對藝術學習興趣并不濃厚,藝術修養也還不夠高等。在學校藝術與設計教學中,部分學生不僅缺少藝術與設計所需要的創造性,甚至有連設計畢業說明都不能完成的狀況。
隨著藝術與設計專業的發展,大多數院校都設置了相應的設計類專業,專業學生不斷增加,一定程度造成了專業人才與社會需求的不協調,出現專業人才無處安置的現象。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生產區域的延伸,這些學科的設計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高校之間出現相同的學科,這就加劇了這種專業人才不能很好地安置的現象。畢業的學生在社會上不能適應,一個崗位只需要一個人,而所有學習同種專業的人在畢業后,不得不從事別的工作,導致所學專業沒有用武之地。
實際工作與理論并不相符,由于我國設計與藝術教育傳承自傳統美術教育,所以在教學中難免對西方與藝術設計教學存在認識深度不足的情況,使學生只學習到皮毛,只知道按照西方國家的藝術與設計進行教學,固化了教學方法,不僅阻礙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也阻礙了藝術與設計教育中凸顯學生個性的觀念。大部分學校只考慮教學理念,忽略了社會具體應用。藝術與設計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專業,不管是環境藝術還是視覺藝術都需要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找到問題并加以解決。但當前實際性往往在藝術與設計專業中是很弱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不能加以自己的創造性,只會按照書本進行創造,沒有假如性,缺少與社會實際工作中的接觸[2]。
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運用云計算互聯網技術,提高教學信息化水平,再到微課的應用,引領課堂學習方式、管理方式等的創新改變。高校的藝術與設計教育工作者,不能坐以待斃,要使用高效的網絡資源進行教學,開設高水準的微課,運用新穎的教學手法,讓學生了解市場需求,通過互聯網了解自己欠缺什么,讓學生通過互聯網了解整個教學目的。
在各個高校對學生進行文化素養的培養。通過網絡讓學生知道,僅僅掌握技術并不能適應整個網絡時代,文化素養同樣重要。當你設計出一款產品的時候,并不是掌握制作技巧就可以了,還要了解制作技巧出自哪里,為什么要運用這個知識點,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網絡時代,與各個高校進行有效的連接,不懂的地方,各個高校的教師全力配合,用別人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在這種互相幫助的教學模式下,不僅學生提高了文化素養,還為我國的創新之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藝術與設計專業領域,雖然有很多相同專業的人,但是我們可以解決專業重復的問題。首先,我國有很多地方都需要藝術與設計方面的人才,很多高校學生都往一線城市跑,好多人爭一個職位,其實也可以去二三線城市發展,也可以去縣城發展,雖然薪資不同,但是花銷也不一樣。以M 市為例子:M 市產業鏈很多,有旅游、服裝、醫藥、環保、游戲等不同方面,在學習完自己的專業后,要多學習一些別的專業,因為專業雖然不同,但學習模式還是一樣的。這樣就會有更多的職業讓你選擇,也就避免出現人才重復現象。
“互聯網+”時代下,多元化互聯網為學校藝術與設計的教學帶來很多方便。學生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對實際工作有所幫助的視頻,然后通過視頻的幫助,激起高校學生的創新性,把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有效地相結合,這樣就能解決理論與實際不相符的問題[3]。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時代,對于藝術與設計的教學來說,互聯網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藝術與設計專業的教學人員一方面,需要培養自己的“互聯網+”思想;另一方面,需要熟練掌握互聯網相關工具,通過教育提升學生運用互聯網相關技術的水平,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幫助學生通過互聯網促進自身設計與創新能力的提升,進一步促進藝術與設計教學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