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蔓蕾 海南大學
每一個從事文藝的人都希望做一個能被大眾所認同的文藝工作者,做出能讓大眾欣賞的作品,而不是想做一個孤獨的“藝術家”。他們需建立在馬克思文藝理論的基礎上,跟緊社會發展步伐,了解社會需求,并隨著人們審美欣賞水平的提高,做出被人欣賞的藝術作品。
中國社會是跟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不單單是社會制度、經濟、上層建筑這些方面,藝術的發展也要跟緊馬克思主義,不能做漫無目的的藝術。
馬克思文藝理論要建立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藝術創作不做“大”“白”“空”的東西,沒有馬克思文藝理論、物質基礎、社會基礎的藝術是無法被大眾所承認的藝術。在過往的藝術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思想超前的藝術家所創作出來的藝術,因為思想超前,沒有立足于自己當時所在的社會,而普遍無法被世人所接受,只是過了許多年后,隨著社會進步才被現代人所接受。筆者認為,這樣的藝術狀態在現代社會是不主張、不提倡的。筆者相信,每一位從事文藝工作的人都希望做一個能被大眾所認同的文藝工作者,做出能讓大眾欣賞的作品,而不是想做一個孤獨的“藝術家”。
藝術創作的開始是有感而發的,這種有感,并不是毫無根據的天馬行空。我們確實需要天馬行空,但我們需要的是有社會依據的創新與想象。藝術的來源應該是我們每時每刻所在的生活現實。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種尺度來進行生產……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痹谶M行創作時,我們應該從身邊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物、人物中尋找靈感,對于這樣的素材,我們能充分消化,有一定的現實基礎與創作基礎。就算我們要創作的東西是一些歷史性的或者偉人型的題材,不是我們的日常生活,那么我們也要充分去學習和了解這些歷史故事,抑或人物故事,真正理解其中的來龍去脈,產生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不會浮于表面,才能做出屬于自己的藝術作品。
就中國畫的創作來說,我們從古代看到今日,畫作中主題的變化都在講述一個個鮮明的時代。從古代的帝王畫像、勞作與山水圖畫,到改革開放時期毛主席畫像與描繪時代美好的作品,再到現在各種藝術的大熔爐。對于社會的發展進步、時代的變化,我們從藝術作品中就能非常直觀地感受到。所以藝術的發展方向,始終緊跟社會的發展方向,而描繪對象也始終是社會的主旋律,不能背道而馳。無論藝術描繪的對象如何變化,都要始終跟緊時代步伐,不要落后于時代。
在古代,我們的藝術形式和創作方法會比較單一,與當時社會形態有關。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進步,而在藝術創作上更甚,有質的飛越與突破,從單一變成了多元化。例如,中國畫由以前僅局限于宣紙與筆墨到現在的各種媒介、綜合材料,都可以成為表現中國畫的載體,使中國的這一傳統藝術也能與世界接軌。這也說明我們社會的接受程度、包容程度也在不斷提高,這也是馬克思文藝理論所要求的。
不談經濟需求只談藝術是不現實的。文藝工作者從事文藝工作的最終目的還是經濟需求。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為什么要了解時代動向?如在戰爭時期,做一幅花好月圓主題的作品,是不符合當時的時代特征的,這樣的作品在那個動蕩的時期是不會有人去欣賞的。在現在這個和平年代,這樣的作品受眾面就會相對廣一些,因為它沒有與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相去甚遠。我們在進行文藝創作時,要了解我們的受眾面,了解受眾對文藝的需求。即使現代這個科技發達、進步的和平年代,也仍有很多人對藝術沒有需求。
文藝工作者在進行文藝創作的同時,要牢牢抓住受眾面,藝術畢竟還是少數人的藝術,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接受自己所創作的作品。但仍要建立一個受眾群體,這樣,自己的藝術才不是孤立無援的,只要有需求、有受眾面,藝術創作才能源源不斷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