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慈 海南大學
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美的存在形式進行了科學論述,他認為美根源于實踐,美需要我們用雙手去創造,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會得到進步,從而在勞動中產生美。因此,我們所說的“美”,本質上應是從人類的本性去尋找。筆者認為,馬克思思想被大眾吸收后,會轉變成符合各國藝術思想的獨特風格,有著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點、美學的觀點和文化特色。所以,在馬克思的指引下,世界各個國家的藝術形態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勞動是如何創造了美?馬克思從勞動的角度闡明了美的本質。馬克思指出:“動物是按照它們自身形態來進行角色創造,而我們人類懂得按照需求去進行創造,并且懂得怎樣把內在的尺度需要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每一個畫種都有屬于自己的勞動創造過程,國畫需要我們用研墨這種載體來表現黑白灰的暈染,巖彩需要我們從合適的礦物質中提取顏色來滿足畫面的色彩感與肌理。如果說我們沒有通過勞動,來發現這些大自然所賦予的材質,我們的很多藝術作品可能就缺少自然的韻味,一幅作品最重要的是它的魂與天地的靈魂,一幅沒有經過大自然洗禮的作品,只能稱為“畫”,而不是作品。
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共產主義”一節中,曾講道:“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生產出來的。”我們通過對過程的感情升華,可以在主觀意識上將載體相互融合,制造出另一種美感,用我們的主觀意識去改變客觀的思維,在兩種意識相結合中我們會得到最大限度的升華。草間彌生曾在一次訪問中說:“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在我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我的《波點南瓜》是在一次勞作中發現的,為什么南瓜只可以是橙黃色,它應該是多彩的,它經過播種、破土、發芽、成長、成熟,而這些大自然的變化和人為的勞作是不是也給了南瓜本身不一樣的色彩,所以它是炫彩奪目的。”可見,勞動不是只給物質世界帶來了利益,也給藝術世界帶來了天然的色彩。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就是人類產生審美的一種活動,真正的人性本質也是有審美的。人的感情是豐富的、具有主體性的,如可以感受色彩的眼睛、感受樂感的耳朵都是人的本質所體現出來的。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顏色,在藝術家眼里,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如憂郁的紫色、活潑的橙色、熱情的紅色、冷漠的灰色等,每一個人的本質都會給我們不一樣的藝術感。
在當代中國,市場機制逐步進入文化領域,藝術的商品日益突出,我們如何把握藝術生產和藝術消費?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多次提到“藝術生產”,我們要把藝術和精神結合在一起,要在物質過程和精神過程中把握藝術。隨著科技的發展,當代的藝術種類逐漸增多,它們的風格各不相同,有華麗的、簡約的、現代的、宮廷的。我們吸取了國外藝術的精華,用在了符合中國特色的藝術上,就像中國風式的設計,我們的代表風格可能是墨筆的暈染,可能是中國風的“哪吒鬧海”“大鬧天宮”等。我們在文化產業中發展藝術,豐富了自己的文化內涵,也有著自己的思想態度,而并不是一味地照搬。
從馬克思主義看當代藝術設計的觀點,要求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看設計品的應用,而不是純粹的思想應用。馬克思認為的藝術不是某種物質形態,而是具有不同的美,如造型美、形態美、質感美、色彩美、裝飾美。由于我們對美的需求不同,我們可以在很多公共區域看到不同形態、符合主題的公共藝術,筆者覺得這也是當代藝術根據需求所創造的,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具有實用性和美觀性。
我們所需要的藝術,是一種時代的需求,一種藝術與生活的融合,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因此,馬克思主義把“文化觀點”作為衡量藝術設計的準則,是非常有利于藝術作品對民族精神的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