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寧 大連工業大學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節奏發展迅速且生活水平日趨上升,道路系統開始逐漸趨向復雜化及多樣化的形式。
高架橋在建造之初,確實有效地緩解了城市交通上存在的問題,但同時也占據了城市中的一部分空間,其作為公共空間的形式存在,由于橋下空間缺乏合理規劃,其同時作為城市未能積極利用的公共空間存在。下面,本文將針對如何對高架橋下空間進行利用及改造,并提高城市空間的利用率,彌補橋體對城市肌理的破壞,從而轉化為積極空間來進行探討。
由于城市化腳步加快,城市人口集中且機動車數量也逐漸增多,交通擁堵、人車分流等交通問題也隨之而來。為解決此類問題,高架橋應運而生。此類三維空間的存在既緩解了交通壓力,又使城市中的人們更加高效地利用時間。
與此同時,川流不息的車輛也為城市居民帶來了空氣污染和噪聲污染的困擾,高架橋下的空間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逐漸成為城市中無人問津的角落。
消極空間常見于在街區、建筑群體等環境中出現的突兀且無合理組織的空間,橋下空間則為其存在形式之一,它也可以稱為城市交通演化過程中“消極”的附屬品。此類空間造成城市空間利用率下降,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其周圍環境的合理性、舒適性。如何將消極空間轉化為積極空間,是當下城市整體規劃面臨的問題之一。
(1)存在安全隱患,橋下空間周圍來往車輛頻繁,易引發交通事故。
(2)污染嚴重,易受尾氣污染及車輛的噪聲污染。
(3)雪天、雨天此類陰天條件下,橋下空間缺乏日照,較為陰暗,成為改造的限制性的因素。
(4)橋下空間尺寸不統一,部分高架橋下空間較為寬敞,而另一部分則較為低矮且狹窄。這造成橋下空間不能統一規劃,需按照周圍環境、面積大小、橋下高度等因素進行設計。
根據高架橋周邊環境制訂橋下空間改造計劃,以高架橋為圓心5 公里為直徑進行規劃,可分為綠化空間、活動空間、停車空間等類型。
住宅區附近高架橋下的空間,可根據周邊交通情況設置空間內部的活動形態,可將橋下空間四周種植不同類型的綠植,用以過濾空氣、減少噪音,可參考國外案例在隔離出的橋下空間內設置滑板區、休憩區、籃球場、露天影院、城市圖書室(可以社區為單位進行書籍交換閱讀)等活動空間組成的休閑廣場。同時也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特點,在橋下設置可以體現城市文化特色的裝飾或裝置。
商業集中區高架橋下的空間,可設置具有區域特點的公交站點,開設少量的停車位,此區域環衛人員較為密集,可根據橋下環境條件增設部分環衛休憩站。
受來往車輛頻繁、環境因素限制的高架橋下空間,可改造為綠化帶,既可發揮安全護欄的作用,又可以防止對向車輛產生的眩光以及阻止行人隨意穿行,降低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
(1)高架橋上部空間暴露在外部,在雨天環境下受到雨水的沖刷,同時也會影響到下部空間,但經過后期改造可將雨水進行二次利用,橋上部兩段設置凹槽,將雨水引流,在橋下立柱四周設置垂直綠化并埋藏引流管,綠化作為凈化水源的利器,并在地下設置儲水槽,形成收集、凈化及存儲系統。為車輛提供免費洗車服務或用作橋下及周邊環境的綠化灌溉。
(2)可重新設置橋下空間地面鋪裝,在人群較為集中的活動區域設置活動渦輪閥,并鋪裝以回收的輪胎為材料的活動設施,將活動人群踩踏的動能轉化為電能,供橋下照明或周邊路燈使用。
高架橋下空間再利用,有利于保護城市肌理,解決城市空間浪費、受限制的部分問題,將城市文化與特色以新的形式進行展現,使周邊環境更加整合、舒適。目前來看,橋下空間仍具有較大的優化空間,且諸如此類的消極空間依然存在于城市中,需要我們在設計實踐中不斷驗證并加以改進,以此實現更加高效的城市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