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賢華
(重慶市銅梁區平灘鎮白鶴小學,重慶 402562)
數學學習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所有知識的學習和擴展都離不開數據的整理和計算的驗證。計算能力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必備能力。而學生們的計算能力主要是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培養起來的。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什么途徑來實現學生的計算能力呢?
數學學習比較枯燥,這主要體現在其知識的學習需要大量的計算。要提高學生們的計算能力,首先就要讓其對數學計算產生興趣。而興趣是學生學習任何學科的第一個老師。不可否認,教學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要培養學生們的計算能力,教師就不應讓學生“厭倦計算”,而要盡量使他們從心底里喜歡上這項技能。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地激發學生對某些問題的思考,激發其探索未知問題的興趣,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適當地激發學生們去思考一些問題,可以使他們因懷疑而學習。例如,在解釋小學西師版教材中的“三角形”知識時,教師可以用梯子的形狀,來引起學生的疑問:“為什么梯子要設計成三角形,而不是圓形或長方形呢?”這會讓學生聯想到三角形的一些特征。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對計算的興趣,教師還設置了一些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設計了一些計算競賽游戲進行教學。將數學問題“生活化”,使他們對數學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西師版教材中,對于小數點的理解,我們可以用元、角、點的知識嵌入其中,老師用一元、一角、一分,來詢問學生用小數點該怎么表達? 慢慢地再介紹教學的內容,引導學生,讓其了解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學習數學能夠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在平時的計算訓練中,教師應注意激勵機制的運用,讓學生學會主動去學習。如,小組競賽、選拔計算組長等,都有相應的獎勵。它可以調動學生們對計算數式的積極性。只有當學生具備了學習的熱情,才會愿意“動腦”、“樂于探索”,從而,使他們在枯燥的數學計算中,讓學習變得有趣。
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與“計算”是分不開的,題海戰術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計算量不是計算教學的關鍵,其方法的學習是數學計算教學的關鍵。而計算方法教學是整個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學生們掌握了一些問題的計算方法,他們就可以通過類比來解決其他的計算問題。現在,雖然,很多學生都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但還不夠扎實,所以,在計算過程中,他們也經常在“計算”上出錯。因而,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在計算方法的教學過程中,加強計算(原理)的教學。
例如,在西師版的教材中,小學生遇到的計算原理一般有:什么是十進制記數法,十進制的概念是什么,十進制的性質是什么,數字的定義是什么,等等。這些基礎知識應該被解釋清楚,并經常與其他相關內容相結合。此外,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如,從抽象到具體,從表面到內在的原理等,為學生講解計算步驟。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就會對計算有了更多的了解。當然,在平時的計算練習中,要養成學生口頭計算的好習慣。由于口頭計算是書面計算的基礎。同時,書面計算與口頭計算的結合,也提高了學生的計算速度。例如,在西師版的教材中,學生在100以內加法的口語計算和每個單元的練習中都有口算。可見,任何活動的開展都要注意方法。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過程中,方法的學習是計算教學的重點。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在計算教學中,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學生計算精度的前提和保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首先,培養學生在計算之前預習習慣。教師應引導學生清楚地看到計算問題中的每個數字和符號,并幫助其理解它們的含義,必要時還可以讓學生抄題,加深他們對問題的注意。有很多同學沒有很好的看清楚問題,問題還沒有看完之前就開始計算,導致計算的不是問題中的數字抄錯了,就是計算方法錯了。
其次,培養學生在考試前,進行計算的習慣。教師應該讓學生看到問題,然后,思考問題的特點和公式的運算規律,聯系他們可能想到的一些方法,思考是否還有簡單的運算。如果你只是看著問題不加思考地計算,那不僅會出錯,還會影響自己計算的速度。例如,38 + 15 + 62 = ? 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加法的結合律,先算出38+62=? 我們再進行下一步的計算。
最后,培養學生經過計算后的考試習慣。形成良好的考試習慣,可以防止學生犯一些他們不應該犯的錯誤。同時,讓學生收集自己做錯的題,找出犯錯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犯相同的錯誤。由此可見,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培養對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綜上所述,數學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計算能力。在此過程中,如果教師能注意將以上三種方法進行有機地結合。從教學目標方面,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做好因材施教。一定會提高學生們的計算能力,使其取得更大的進步。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師生的不懈努力才能取得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