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芳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第四小學,河北 廊坊 065800)
雖然小學語文的知識點不多,但也不少,想讓學生學好語文,不能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因為這樣會大大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教學的發展。語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教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學習,而不是簡單地傳授語文知識和提高語文成績。新課程改革順應時代發展,全面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在此背景下,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本文就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改變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做出一些簡要分析。
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有一個致命的錯誤點,那就是沒有分清主次,錯誤的把教師看作成教學的主體,從而忽略了學生,這對教學的開展是極為不利的。教師雖然是知識的傳播者,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將知識的火種撒滿大地,讓智慧得以薪火相傳。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就要看學生學習接收的效率。如果學生接受度太低,即便教師講述很多知識,學生無法將教師的知識化為己用,也終究是徒勞。何況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教學也僅僅只是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基本不太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個人綜合素質培養,違背了新課改的初衷。如此一來,教師就必須要轉變觀念態度,盡可能的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令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水平。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能夠潛移默化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使學生成長為一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知識的優秀人才
現如今,許多學生在課堂上都死氣沉沉的,沒有一點活力,上課也只是機械的看著教師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講述課本內容,卻絲毫提不起興趣,整體教學水平較低,而成績好一點的學生也都是靠死記。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激發的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實現知識教育與素質教育共同進行共同提升,教師就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F代化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教師可以多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最為常見就是進行多媒體展示教學。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差,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學生不能快速準確的捕捉到教師所講述的知識核心點,不能很好的將知識理解透徹,學習起來就異常吃力,極大的降低了教學速度和效率。而多媒體合理利用,可以讓學生更快速的理解課本內容和相關知識點,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因為多媒體的呈現方式與傳統教學截然不同,是豐富而多樣化的。學生不能快速的理解到文字知識,就可以使文字變成圖片,以圖片的形式表現出來,運用學生的聯想能力,將抽象虛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形象化。同時還可以借用視頻、音頻、動畫等從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借此激起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教師還可以多設置一些游戲活動,讓學生能在游戲中快樂的學習。游戲的設定是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和好奇心為依據,增加懸念和難度有助于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有利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能力,鍛煉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當學生整體素質提高,不排斥學習,反而還極具熱情,學習效率自然而然的就提升了,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教學效率。
小學生看似無憂無慮,不諳世事,實際上他(她)們的心理非常敏感,能承受的心理壓力遠比成年人要低。有時候,可能是很小的一件事情,教師并沒有放在心上的小問題,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輕則影響童年,重則改變一生。這并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事實。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應該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注意學生的心理狀況。當學生心中有了疑惑時,教師應該積極的開導學生,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要爭取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多向學生傳達灌輸正確的三觀和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多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贊揚,從而令學生變得開朗向上,可以積極面對生活。教師要合理科學的進行在語文的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途徑中提高人文素質,才算是真正貫徹落實了新課程的改革發展。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想加強小學語文素質教育,實現素質與知識教育共同發展,教師就要改變現有的傳統觀念,堅持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進行教師方式的改革,豐富傳統單一呆板無趣的教學方式,同時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逐漸滲透德育教育,以鼓勵贊揚的方式替學生樹立信心,讓學生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從而積極面對學習。令教學質量水平得到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