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怡
(重慶市九龍區白市驛鎮第二小學校,重慶 401329)
小學生大多對寫作存在畏懼感,不是無話可說就是有話說不出,或是寫出來的作文干干巴巴,沒有可讀性。各種調查顯示,學生不能接軌生活認知展開習作學習,這是制約學生習作難以進步的重要原因。作為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順利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感知中建立習作意識,用文字表達生活經歷和內心歷程,透過豐富的生活訓練,提升其習作表達的能力,增強文字的靈動性、生活性。
在小學生寫作過程中,很多學生表示,寫作文好難,不知道寫什么,小學生自身缺乏文章素材的積累,缺乏一定的寫作素材和語言積累,導致學生在寫作文的過程中,無話可說、沒事可寫。而且在我們傳統的作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都主張學生背誦相同的素材像“名人名言、經典事例”,導致了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千篇一律。如:寫“助人為樂”篇篇都在考試時沒有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同桌遞上一支筆;寫“媽媽的愛”都是生病了,半夜發燒,媽媽背去醫院等等,由于缺乏文章素材,學生們的作文失去了可讀性。
小學生本身還處于思想和思維的發展期,所以小學生寫起作文來,沒有一個合理的文章結構,通常是想起什么就寫什么,一會東一會西,一會天上一會地下,文章邏輯思維混亂,缺乏了一定的條理性,導致了寫作效率低下。再有,小學生在寫作文中,習慣借鑒于其他的作文素材,而不是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好多學生受到一些《小學生作文》之類的影響,導致在寫作過程中敘述夸張、不合理的現象屢屢發生,學生作文失去了真情實感的表達,使文章變得空洞、沒感情。
通過對小學生習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分析、總結,歸根究底其實還是學生對寫作素材的積累不夠,才導致了以上情況的發生。只有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才能夠在習作中得心應手、妙語連珠。“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币敫淖冃W生作文中的現狀,就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習作的發展,讓學生能夠跳出傳統的寫作模式,創造自己的寫作風格,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專題化積累素材,針對某一類型的素材全方位、多渠道地進行整理歸納,并全面地進行分析和理解。并且引導學生將專題素材中的描述方法和情感表達進行分類讓學生能夠體會素材中的精神實質、學會文章素材的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將所積累的素材能夠合理、熟練地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釋放文章的個性色彩,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累一些關于季節的描寫素材,并引導學生分門別類,哪些是關于春天的、哪些關于冬天的等等,幫助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專題化積累的習慣,為學生的個性化習作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專人化積累素材,專門積累某個人的名人名言或者是某個名家的思想內涵,來確保知其人確知其事。通過對不同的人物的作品和語言進行分析和理解,達到確實應用到習作當中的目的。例如,學生可以對唐當代詩人李白的詩詞進行積累和分析,我們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體會李白的善良和仗義,從“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中感受李白的無奈和煩憂,我們還可以從“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對李白的浪漫主義感同身受。讓學生通過對人物語言和詩句的積累,來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為學生個性化的習作積累一定的素材,促進學生的寫作能力發展。
興趣化的積累素材,即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來積累寫作素材,無論是古今中外還是繪畫音樂,也不管是經史子集還是服飾建筑,只要學生感興趣,都可以作為素材積累到習作當中。通過對素材的理解和認知,再將積累的素材轉變為屬于自己的語言,運用到習作當中,來達到個性化習作能力的發展。例如,有的學生喜歡足球運動,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足球作為素材進行積累,其中包括足球的發展、足球的歷史、足球中的明星球員等等,讓學生通過足球素材的積累來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也通過對素材的積累來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境界,那么寫作文就是手到擒來,沒有絲毫的畏懼。
引導學生接軌生活認知展開習作學習,教師需要對引導方法進行整合優化處理,以提升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教師要發動學生搜集習作生活素材,圍繞習作主題展開素材整合,這是生活化習作的首要任務,雖然小學生生活經歷比較淺薄,但只要教師給出引導,學生會順利搜集到豐富生活化習作素材。其次,教師需要展開激趣教學活動,利用多種教輔手段,為學生創設多種實踐活動,以激活學生的生活認知思維。實地觀察、信息搜集、社會調查、游戲競賽、故事講述等,都屬于生活化實踐活動,能為學生的習作學習提供原動力。
綜上所述,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的語言匱乏、缺乏真情實感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學生對寫作素材的積累不夠,導致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大規模的千篇一律現象。因此在小學生個性化習作的培養教學中,教師要從專題化積累、專人化積累、興趣化積累中加強學生對寫作素材的積累,全面深入地了解積累素材,并融合自己的語言在實際寫作中運用,從而做到有話可說、有感可發,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化習作的發展,使小學生作文做到百花齊放、春色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