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和傳統教育的觀念下,中學的老師都比較注重數學、英語、語文等理論性科目,體育和音樂等科目的所受關注度不高。為實行教育新改革政策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許多中學已經將音樂課設置成重要學科,但是中學音樂仍存在不受重視,教師水平參差不齊,課堂不夠高效等問題,因此將中學音樂有效課堂教學方法與教學環境相結合是提高中學音樂課堂效率的高效策略。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老師和學生都注重成績的高低,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的標準就是分數,因此有的學生會放棄音樂,注重聽取理論的知識進而獲得高分,在音樂課堂上休息放松,甚至有的學生會在音樂課堂上去完成別的科目的作業;同樣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如果在期末或者學習緊張的階段,有的老師會讓音樂老師換課、占課,中學音樂課堂本身不被重視的因素是阻礙其音樂課堂效率的原因之一。
音樂是一門藝術性學科,其對教師的專業要求高,同樣對于學生的要求也比較高,但是由于在幼兒園階段和小學階段學生接觸音樂的機會較少,學生的基本技能較差,因此,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時,教師需要從最基本的音樂知識開始講解,在僅限的一節課時間里教授的知識有限,教學效率不高。學生們也因為不了解音樂知識,在課堂上的積極性不高。
新形勢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在中學音樂課堂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情景化教學,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質量。
例如,在進行高中人教版高一年級第一單元第三節《獨特的民族風》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在備課階段從網上找一些關于各個民族的帶有特色的音樂,好比書中提到的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找到當地人民合唱的歌曲或者視頻,下載到u盤,然后在教學階段,教師可以聯系課本并利用多媒體對此內容進行播放。這種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課堂情境可以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給學生更形象、生動的視覺效果,可以促進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讓教學效果更顯著。
一個人只有對一件事物充滿了熱愛,才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績;學生只有對課堂教學的活動產生興趣,才會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因此針對中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并加入創作表演型的教學環境,進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和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
與中學音樂有關的創作表演型即是指根據一首曲目,在此曲目上加上創造性的表演。例如,在進行高中人教版高一年級第十七單元三十節《祖國頌歌》的有關教學時,教師可以布置《憶秦娥·婁山關》《誰不說俺家鄉好》《我和我的祖國》三個任務,然后給同學們有關這三個內容的音樂曲目,再根據學生的自身興趣和愛好,將全班同學平均分成三個小組,每一個小組對應一個曲目。每一個小組都要根據自己的曲目來創作一個表演型作品,有人物有故事。這種創作表演型課堂的教學環境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對音樂曲目的內涵理解。
眾所周知,音樂課教學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樂器,但因受到課堂的限制,學生接觸樂器的機會較少。為保證課堂的效率和曲目的音樂性,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利用簡單的工具制作樂器,將音樂曲目與樂器相結合。
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紙杯,然后根據相對應的曲目有關的節奏,指導學生更換紙杯的位置,進而營造出一種有樂器的感覺。這種引導學生、調動學生音樂積極性的方式可以塑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模式。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中學教師應該時刻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時刻關注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狀態,解決中學音樂課堂所存在的音樂課堂不受重視,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效率不高,學生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將中學音樂的課堂教學與情景教學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技術、對音樂曲目創作表演、音樂與樂器聯系等方式提高教學效率,讓每一個中學生都理解音樂、熱愛音樂,讓音樂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促進其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