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祥
(貴州電子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1400)
美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部分,主要是通過體塊造型、繪畫等各種藝術形式表達創造者的思想情感,具有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能夠使人享受藝術。在美術教育中,采用的教育方法和形式應以發揮其作用為目標,需要強化美術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并且重點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使其能夠從藝術思維的角度學習美術,掌握美術技巧,同時能夠掌握藝術語言,全面提升高等學校美術教育的水平和價值。
傳統的美術教育重視從精神層面來闡述作品,這對于理解作品的內涵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美術作品的創作不是創作者的空乏想象,而是在真實的生活經歷基礎之上,結合創作者本身對美術的理解,既能夠提升美術作品的質量,又能夠有效鞏固生活和藝術思維之間的聯系。可見,脫離了生活的美術作品也就失去了藝術價值。而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等學校美術教育在培養學生藝術思維的過程中,如果將美術教育與生活融合起來,利用生活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則能夠有效提升教育效果[1]。
高等學校美術教育中,可以將課內外、校內外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充分結合起來,并且增加教學活動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性,拓展學生的美術視野,強化對美術的感性認識,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美術環境,為學生創作提供真實的素材。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體會自然風光、感受自然的饋贈,并將其應用在美術作品中,提升學生的藝術感受力和表達力;或是引導學生將對生活的感悟通過藝術手段表達,通過創作美術作品提升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
在高等學校的美術教育活動中,為強化教學效果,教師選擇使用現實生活點燃學生藝術的火花,為學生藝術思維的發展搭建橋梁,充分發揮出生活素材在美術教育、在培養學生藝術思維方面的作用。
尹少潭教授在描述自己對“美術課程標準”的理解時曾表示:新課標的理念就是要為學生創造合適的文化情境,使學生在文化情境中真正的認識美術。任何形式的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以一定的文化為背景進行創作。創作者在創作美術作品時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美術作品的文化情境就是指做被創作時所需要依靠的文化條件、環境以及特點[2]。可見,文化情境在美術作品的創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藝術不是實際存在的物體,但是藝術的建立與現實物體密不可分,甚至處于物體之上,高于真實的情境。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應該透過作品的本身了解創作者的內心世界、探析作品創作的背景,即藝術教育要從欣賞藝術作品開始。因此,高等學校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可以指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藝術思維。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時,可以從創作者的生平、生活的時代背景等內容講解,增加學生對創作者和創作時代背景等文化情境的了解,從而使學生理解和深刻體會美術作品,借此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同時,還能夠促進高等學校美術教育發展,提升美術教育水平,進而提升學生的藝術綜合素養,促進我國藝術領域的整體發展。
美術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教育不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有很強的直觀性,而人的形象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感覺。感覺能力在藝術創作方面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在藝術思維方面同樣不容忽視。學生的藝術思維中,最關鍵的就是學生對藝術作品、對藝術的內涵體會以及直觀理解。我國高等學校的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過程中,比較重視提高自身的技法,反而忽視對美的感受,忽視藝術思維的發展,并且學生很少有機會欣賞美術作品,不利于學生形成藝術思維,進而對美術教育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欣賞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藝術思維,使學生和美術教育同時發展,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美術人才[3]。例如:教師使用著名藝術家張大千、梵·高、徐悲鴻、齊白石等美術大師的作品進行欣賞教學;同時,在欣賞教學中需要教師盡量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美術欣賞和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直觀能力和感覺能力,從而提升其藝術思維。由此可見,在美術教育中運用欣賞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藝術思維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方式,以此實現美術教學目標,培養符合國家需求的美術人才,并且提升學生藝術素養。
高等學校美術教育中涉及很多的藝術原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部分知識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藝術原理是學生了解藝術、走進藝術、創作藝術的必備知識,也是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藝術思維的關鍵。但是,在美術教育的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和學生認為理論知識太過枯燥,尤其是學生不愿、也不容易接受這樣的教學,導致藝術原理及相關的理論知識教學被忽視,學生失去最直接了解藝術和藝術思維的機會與途徑。為此,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藝術思維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利用藝術原理教學落實藝術思維培養。首先,需要教師認識到藝術思維對于提高學生美術綜合能力與素養的重要性,促使教師將培養學生藝術思維作為美術教學的重要目標,并為此設計科學的教學活動[4]。其次,教師要將藝術原理、作品創作以及技法訓練等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實現美術教育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利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培養其藝術思維。例如:教師要求學生為游戲《山海經》設計首頁封面。在這樣的設計活動中,學生需要在掌握藝術原理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藝術思維、技法以及美術創新思維等進行創作;同時,需要考慮“山海經”本身的特點,將神話、地理、巫術、物產以及宗教等內容融合起來,在首頁突出其中的一點或是幾點,保證封面設計效果能夠達到吸引大多數人的目的,突出游戲封面設計的宗旨。總之,利用藝術原理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可獲得較好的實際效果,值得教師認真、深入的對此進行研究,保證藝術原理教學的有效性。
高等學校傳統的美術教育中存在著重視技法、忽視培養學生藝術思維的情況。加強技法訓練的結果具有可視性,并且培養的時間相對而言也比較短;而培養藝術思維的結果通常具有較好的隱蔽性,很難在短期內進行量化考核和檢查,技法訓練培養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長。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在評價學生美術能力時通常以學生的作品參展情況、在校內外的獲獎情況結果等進行評價,導致教學活動并沒有嚴格按照教材編寫和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而是將有限的教學時間運用在技法教學方面,甚至個別教師為取得所謂的“成果”迎合展覽和比賽的要求開展課堂教學[5]。實際上,技法訓練與培養學生藝術思維之間具有相通性,教師完全可以在技法訓練中展開藝術思維教學,平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為社會培養具有藝術思維的美術人才,促進美術行業的發展。例如:繪畫是美術教育的基礎,教師在講解結構、整體布局時培養藝術思維,即使學生先形成整幅繪畫作品的框架,而后按照這個框架勾勒結構、分配頁面布局,最后在補充細節部分。這樣既能夠保證繪畫作品結構的美觀性,使學生掌握繪畫技巧,還能夠使學生初步形成藝術思維,掌握繪畫作品的基礎方法。通過技法訓練培養學生藝術思維,是高等學校美術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要協調好技法訓練和藝術思維培養之間的關系,以便實現教學目標。
從國內外高等學校的美術教育情況來看,很多學校已經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新的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強化學生的藝術表現力。雖然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藝術思維還在探索階段,但傳統的教學理念和形式已經逐漸發展為創新型的教育,具體通過現實生活、文化情境、欣賞教學、藝術原理、技法培訓等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爭取全面提升學生美術綜合能力和藝術素養,使學生在美術方面獲得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