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如麗
(三都水族自治縣林業局,貴州 黔南 558100)
就新時期生態林業建設而言,影響林業技術推廣的主要因素有工人、設備、技術水平、有關部門投資力度及社會推廣方式等。“五位一體”總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推到頂點,只有加大資源投入力度,將林業技術推廣作為生態林業建設的首要任務,生態林業建設才能順利開展,才能保證生態文明質量的提升。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化林業建設的腳步也在不斷加快,生態林業已經由傳統的植樹造林轉變為現階段生態可持續發展與林業經濟效益共同促進的模式,進一步實現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的完美結合[1]。而這一新時期目標的實現的支撐點與林業技術手段為主,通過創新技術、體制改革等手段,為林農提供完善的服務與良好的技術,使林業經濟效益基礎不斷提高,進而發揮生態效益,進而為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保駕護航。
就目前而言,文化素質較低是林業技術推廣中的主要阻礙,林農的知識基礎使其常常在學習新技術時出現差錯,無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得大部分林農的積極性無法得到激發,進而無法取得良好效果。
就現階段而言,林業技術推廣資金較為短缺,其是創新技術研發及推廣的短板,多數地區由于資金不足,在技術設備及資源上都十分欠缺,進而使得林業技術推廣嚴重不足。
在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對技術運用的重要性沒有進行正確認知,使其在實踐中流于形式。
在林業技術推廣中,工作人員專業能力及知識結構與預期差別較大,使其面對林農提出的問題時無法給出明確的解釋,使其推廣效果較低。
理論轉化實踐是提高林業技術推廣的前提,只有將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分運用在林業生產中,才能體現生態林業建設實際效果,因此,構建林業技術信息網絡,通過推廣網絡的健全促進林業技術的發展。在林業技術推廣實踐中,相關技術人員遵循“以點帶面”的原則,開展結構層次較為清晰的技術推廣工作,與此同時,加大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力度,盡快落實推廣經費,最大程度上改善現有工作條件,增加各級部門與林業技術網絡推廣模式的構建,確保林業技術能夠在推廣中不斷深入林業建設[2]。值得注意的是,相關部門應當重視技術成果的效率轉化,在推廣中以生態建設及效益為主,通過政府投資的方式促進林業技術獲得相應收益,產學結合擴大技術規模。便捷性服務平臺的構建應當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通過對信息網絡的充分利用,促進林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改革現有林業技術體制,營造有利的理論成果轉化實踐環境,通過資金投入力度的加大,鼓勵科學性林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在最大程度上使科研理論轉化為經濟實效。林業技術體制的改革除加大投資力度外,還應當加強推廣人員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進而提升林業技術的推廣效率,定期組織相關技術培訓,使推廣人員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得到提升,進而為林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高效性奠定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推廣模式日漸多元化,屬于個人性質的林業技術想要進行推廣應當積極與政府相關部門合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對其發展前景進行分析,結合國家優惠措施,吸引更多林農參與到林業技術推廣與學習中,進而擴大其現有規模。有關部門針對個人及公共性質的不同點,選擇符合兩者特點,保證其良好發展的方案,實現技術、發展共同合作,營造林業技術推廣的有利環境。
生態林業建設能力的提升與林業技術的推廣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只有拓展相關內容,提高林業技術拓展能力,才能共建生態文明社會。林業技術在其推廣過程中多以倡導的方式進行,但隨著新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技術推廣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經濟的實際需求,因此,只有站著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統籌與協調各個環節的內容與信息,以具有針對性服務開展林業技術推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3]。林業技術水平的提升與基礎設置的構建相結合,以實際建設需求為基礎,在開展技術推廣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時以滿足社會大眾需求為主,共享林業資源。現代林業技術水平的提升與生態林業建設的開展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通過示范性作用的發揮,構建文明基地,為其他林業園區的建設提供大量資源、信息及技術的支持,確保林業技術推廣的效果及效率,提高新時期生態林業建設的發展能力[4]。
生態林業建設的速度與林業技術推廣與應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不僅能夠提高林業建設質量,還能促使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文明共同發展,為新時期國家建設添磚加瓦。改革現有林業技術體制、推動林業技術信息化建設,促使理論轉化實踐,為生態林業穩定發展夯實基礎,同時也推動我國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