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銀平
(河北省衡水市景縣第一高級職業技術中學,河北 衡水 053500)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院校的培養目標不僅要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還要不斷提高就業質量,創業是高質量就業形式之一,創業型人才培養顯示出院校的辦學特色,提高學生創業能力不斷給人才培養和就業質量注入新的活力。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和緊迫任務,只有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才能真正擔負解決“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歷史重任,也才能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動物科學專業的課程設計還相對守舊,依舊停留在早年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封閉式”辦學模式,課程主要分配在專業基礎課動物生理生化、動物營養學、飼料學、四大“養”(養牛學、養豬學、養羊學及養禽學)、獸醫等課程。然而,隨著時代進步和產業模式升級,當前的畜牧業已經遠遠不是之前的落后產業,飼料工業已經成為融合了機械自動化生產、高端品牌打造、服務型銷售于一體的高端產業;同樣,養殖業也逐步發展成為高度集約化、低成本、低污染、注重健康畜產品理念的高科技產業,人們印象中的“臟亂差”養殖業已經逐步消失。因此,以往的專業課程設置已經不能滿足行業所需,高校應當在優化原有專業課的基礎上,加強飼料加工工藝學、營銷管理學、環境衛生學等課程的設置,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更能適應產業所需。例如,2017年以來,國家對畜牧業的改革措施顯示,未來如何將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保持好養殖場周邊生態環境是行業必須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環境衛生學相關的知識來解決,因此,我們高等教育應當緊跟時代需求和行業導向,注重畜牧專業的課程改革與建設,讓畢業生有更加扎實的專業基礎來服務于行業。
目前,我國畜牧業發展形勢喜人,各類養殖場、飼料與獸醫企業的興起,使畜牧業占農業的比例越來越高。因此,選取教學內容時,以畜禽生產、飼料生產過程為導向,從原來的學科體系教學模式轉換為行動教學模式。研究畜禽及飼料生產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開發出適應生產過程的教學情境。按照從畜禽繁育到畜禽產品生產、從飼料原料到成品的主線把課程設計成五個單元、十五個教學情境,由淺入深,逐級學習。教學情境中設定教學任務,教學任務來自實際工作中的任務,每個任務作為一個教學活動安排課時,讓學生按照工作任務要求去完成學習任務。加強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逐步提高校內生產培訓和校外生產培訓的比例,將實踐教學擺在突出的位置,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校園文化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心,既是學校的靈魂,又是直接影響學生人文素質的關鍵因素。貴州農業職業學院是一所農業類院校,應緊緊圍繞“農”字創建學院獨特的校園文化,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為廣大師生營造良好的學習交流氛圍。通過多種形式,激發師生的人文興趣,使其從被動到主動享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二是加強與其他高校間校園文化建設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在與其他高校校園文化聯誼活動中多借鑒和創新,樹立自己的文化特色。三是緊密聯系貴州農業經濟的發展,把農業文化帶進校園,同時,也讓校園文化走進農村,走向農民,讓校園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四是大力弘揚校史文化,充分挖掘能夠體現農業院校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各種資源,打造別具一格的校園文化。五是開展形式多樣且具有農業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培養、陶冶和教育學生熱愛“農”業,熱愛校園。鼓勵學生建立“農”字特色的各種社團,積極開展知識競賽、技能比賽、產業調研、科技服務等活動,使同學們在活動中得到鍛煉。
教師質量是決定本科教學水平高低的根本因素,國外一流大學非常重視教師協作及多學科交叉合作,使教師享有充分的自主權,激發學者的本性和責任感,國內外研究領域多年來的發展結果證明,跨學科的合作與交叉往往能碰撞出非同尋常的效果,通過學科間的互補及合作共贏,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學習過程中的感受以及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技能水平等。因此,在后續的項目發展過程中,除動物科學、動物醫學學科教師外,還應增強與經濟管理學科、機械工程學科等其他領域教師的合作,擴展學生知識層面,共同培養學生全方面、多領域的技能技術水平。
我國畜牧獸醫業已經取得穩步的發展,畜牧產品也逐年呈上升趨勢,畜牧獸醫業由數量向質量轉變,畜牧獸醫業產值已經占我國農業生產總產值的30%.由此可見,發展畜牧獸醫業對發展農業經濟有著重要的影響。筆者針對問題提出了在實踐中應該加強人才的全面培養和注重實踐能力鍛煉等措施,雖然當前人才培養和管理方面還存在問題,相信最終通過不斷的創新,必定能在實踐中取得非常理想和滿意的效果。從人才培養上改善整體的綜合業務水平和素質水平,進而減輕管理難度,全面提升管理質量。為我國畜牧獸醫業的發展不斷注入新鮮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