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輝
(中共重慶市長壽區委黨校,重慶 400000)
2001年12月,長壽撤縣設區,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2020年,中央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決策,市委作出“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的戰略部署,長壽等四區率先實現與重慶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的歷史性重大決定。作為同城化發展先行區的長壽,應該有所作為。對此,本文結合長壽發展機遇和區位優勢,提出了長壽在率先融入重慶主城發展的五大對策,目的是助力提升長壽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的影響力和獨特優勢,為長壽同城化發展貢獻長壽力量!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在黨中央和市委統一領導下,牢固樹立“一體化”意識、“一盤棋”思想,扛起主責、當好“主干”,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當前,要持續開展調查研究,深化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意義、戰略內涵、戰略機遇的認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以強烈的機遇意識、使命意識,注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深度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功能分工,以“釘釘子”精神推進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當前,全區上下要繼續解放思想,凝聚共識,保持戰略定力,要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長壽融入主城中的重大戰略中找方向、找位置、找動力,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把握好新的坐標系和參照物,持續深化川渝毗鄰地區交流合作,促進各領域互聯互通、優勢互補。長壽區要在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確保完成政治任務,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積極融入主城發展,做好“六穩”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補短板強弱項等方面積極主動發力,展現長壽新作為。
當前,長壽要加強統籌謀劃,著力與國家、市級有關部門溝通對接,強化與周邊區(市)縣交流合作,探索與主城區都市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接軌的開放政策、市場政策、監管政策,與毗鄰地區實現錯位化、互補化、特色化發展,著力把區位優勢變為發展優勢,把產業單一變為產業高地,把交通短板變為交通樞紐,把人力資源輸出變為人才薈萃,最大限度激發推動戰略實施的強大動力,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長壽作為重慶主城都市區東向樞紐門戶,要聚焦融入主城,提升區域樞紐能力,構建長壽內暢外聯、層次分明、銜接便捷綜合交通體系。要盡快開工建設兩江新區到長壽區快速通道,力爭在年內實現開工建設,打通明月山的阻隔,暢通主城東向大通道的“堵點”;加快新建長壽區至重慶主城的都市快軌,實現長壽與主城區的快速通勤聯系;積極爭取將“主城-長壽-涪陵”都市快軌(城際鐵路)納入市級相關規劃,實現同城化發展和“1小時通勤”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進一步推動長壽與主城同城化發展。
圍繞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啟動《長壽區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交通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加快打造“一港、五鐵、六高、一快、多聯”的立體交通網絡。其中“一港”為長壽港功能優化提升行動,協同聯動果園港等共同建設國際航運物流樞紐和長江上游航運中心,促進長壽港“通江達海”;“五鐵”即渝漢高鐵、廣長涪貨運鐵路、沿江貨運鐵路、渝西貨運鐵路和軌道快線項目;“六高”即渝長高速擴能改造項目、沿江高速長壽支線二期工程、重慶至城口高速公路(石船—洪湖—鄰水段)、滬渝高速(長梁段)擴能項目、合川—鄰水—長壽—墊江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北線項目;“一快”即長壽至兩江新區快速路項目;“多聯”即連接成渝毗鄰地區的多條地方干線公路。
長壽要率先實現與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必須按照智慧城市的要求和海綿城市的標準,高標準打造長壽與主城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以中心城區為核心載體,優化城鎮空間格局,使組團、街鎮做到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優化營商環境,深度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功能分工,促進產城景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啟動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建設,整合政府信息系統遷移上云,打破部門和行業之間信息孤島,優化提升“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園區”等平臺功能,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質量。
作為同城化發展先行區,長壽要充分發揮傳統老工業基地和新型工業化主戰場的優勢,打造鋼鐵產業、綜合化工兩個千億級產業,著力建設國家級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基地。一是要依托已形成的鋼鐵冶金、化工醫藥、新材料、裝備制造、消費品五大產業集群和較為完善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強與四川的瀘州、宜賓、達州、廣安等以及市內的江津、涪陵、萬州等產業協作,打造輕金屬材料、復合材料、化工合成材料等千億級新型材料產業集群。圍繞壯大汽摩配件、智能制造裝備、節能環保裝備、能源裝備等產業規模,加強與廣安經濟協作區建設。二是要堅持循環經濟發展思路,“延”出附加值,“補”出新動能。加快與攀枝花合作,使鋼鐵產業從普鋼向特殊鋼、從粗鋼向金屬材料、從板材向型帶材深加工方向發展,推動建成西部綠色智能鋼鐵冶金產業鏈;加快與廣安合作,拓展甲醇、乙炔等8條高附加值的下游產業鏈,延伸拉長芯片封裝、數據中心、終端顯示、電子線束等4個分支產業鏈條,把長壽建成特色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長壽經開區與廣安經開區地理區位臨近,且都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雙方發展理念相通,產業結構相似又各具特色,合作前景廣闊。雙方在產業發展合作共贏方面,將加強產業協作聯動、加強招商宣傳推介、加強企業互動合作;在區域創新合作共建方面,將開展產業基地合作共建、中試研發交流合作、技術創新合作協同;在支持政策合作共爭方面,重點爭取產業發展支持、試點示范政策、貿易通關便利等;在安全環保合作共治方面,開展管理經驗互鑒、應急救援互動、環保信息互享;在人才資源合作共育方面,開展干部常態化掛職、不定期互訪、人才柔性化流動等活動。
在雙城經濟圈建設中,要支持長壽與廣安、鄰水的合作,合力打造川渝毗鄰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立全方位深層次合作體系,設立由長壽、廣安、鄰水相關領導構成的“長-廣(鄰)”城鄉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推動建立雙邊合作機制,加快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重點謀劃產業協同、口岸物流、消費市場、都市康養、休閑旅游、生態環境、跨界治污、農田水利、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一體化發展,讓更多優質公共服務惠及成渝地區百姓,為川渝兩地高水平的合作注入新動能。
當前,長壽要緊抓重慶獲批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的重大機遇,以創建國家級高新區為牽引,著力發揮長壽經開區科技創新園、長壽高新區中科未來城“雙引擎”作用,深化科技創新園、中科未來城與綿陽科技城合作,共同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主體培育和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區域協同創新能力,打造西部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深化成渝雙方企業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合作,共建共享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平臺;深化與中科院、四川大學、武漢工程大學、西部(重慶)科學城等的創新合作,加快建設武漢工程大學重慶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推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著力打造區域創新高地,促進區域科技資源高效共享。
在雙城經濟圈建設中,長壽要依托經開區創新園、中科未來城兩大創新核心區,構建區域科技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及區域技術交易大市場,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轉移轉化;建設產學研創新聯盟,推動西部技術轉移聯盟分中心落地長壽;推動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加強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合作,建設數字經濟創新示范區。建立人才政策協調機制,大力引進和培育創新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實現人才資源在區域內共建共享。
長壽在與重慶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中,要找準“新坐標”,主動加強與兩江新區的規劃銜接,推動長壽經開區與兩江新區的聯動發展、連片發展,與中心城區特色化、差異化、互補化發展;要大力推動區域科技服務能力建設,促進線上與線下融合發展,建設資源共享、服務協同、功能完善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大力引進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促進創新主體與市場之間的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構建區域內科技金融資源共享機制,形成政產學研資用協同創新的生態鏈。
在全面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上,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搭建環境執法、環保審批、環境監測等數據共享平臺,實現流域污染治理全監控。對轄區內的銅鑼山、明月山、黃草山要保護性開發鄉村自然景觀;對鐵路干線、國道省道、荒山禿坡、廢氣礦山、河岸兩側、城鎮周邊、旅游景區要加快生態保護與修復,拓展轄區內綠色生態空間;對長壽與鄰水、廣安跨界的湖泊、水流的要共同治理、共同防控,建立大洪湖、御臨河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的長效機制,及時處理相鄰糾紛、事故、清漂等具體工作,把大洪湖良好湖泊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納入上級專項資金支持;對老舊小的碼頭和港口,長壽要整合和淘汰、置換優化,推動長壽港與果園港的聯動錯位一體化發展,實現功能互補,把長壽港打造成為渝東物流集散基地。
川渝兩地都有良好的農業生產生活環境,要加快城鄉融合的步伐,加強對綠色種養殖技術和循環農業模式應用推廣,以“橘、柚、魚、蛋”四大產業為抓手,建立農產品標準化、社會化服務、農產品監測認證、品牌營銷、利益聯結等機制,大力發展都市農業、開放民宿康養,農耕體驗等田園鄉居產品,推動農產品生產標準化、供給多元化、產業融合化。同時,利用長壽“一江二湖三河十三溪”的水環境優勢,重點發展生態漁業,將長壽打造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有機水產品基地。
成渝經濟高度互補,要建成中國經濟第四級,必須在文化旅游上進行深度合作。特別是長壽與廣安(鄰水),兩地歷史同脈、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經濟同體。食在川渝,美味同源,魏巍五華山,浩浩大洪湖,兩地可謂山水相連,唇齒相依,兩地自古就是“一家人”。兩地可以開展營銷戰略合作,整合文旅資源,深化市場互聯,建立旅游產品開發合作機制、數據信息共享機制、人才合作交流機制、文化旅游市場監管機制,創優大環境,實現廣告互宣、共創品牌節會。雙方在強化合作機制的基礎上,打好“人文”“山水”“康養”“工業”“鄉村”五張牌,建立精品景區合作機制,豐富旅游線路,開辟紅色文化、生態康養、鄉村旅游、尋古探秘、歷史文化、精品環線,盡快推出五華山---華鎣山、長壽湖---偉人故里游、長壽菩提古鎮---鄰水天意谷景區等精品線路,目的是促進兩地景區共同發展,共塑造成渝“雙城”極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