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蘭
(重慶市合川區南屏中學,重慶 405211)
在我國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學校,尤其是鄉村等經濟條件不足的地區,地理教學資源十分匱乏,連簡單的地球儀、地質模型都沒有,更不用說地理實驗室等配套設施了,部分配備了相關地理設施的初中學校,可能也不夠齊全,或者在運用這些工具的過程中也不夠熟練。而地理學科內容具有一定的空間特點,單純地通過課本中的地理圖片,以及教師對地理知識的文字描述,學生容易將自己的思維限制在教材之中,無法概覽地理全貌,很難深入理解所學到的地理知識和現象,這樣的學習模式顯然無法滿足新課標對地理教學的要求,無法真正做到地理生活化教學。
我國初中地理教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不參與高考的,相比于語數外等學科,地理在初中教育中的存在感一直是不足的,很多初中學校甚至將地理課程的教學時間用于其他重點學科的教學,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一直將地理視為一門副課,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加之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以理論為主,學生們以應付考試為己任,這樣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無法調動學生對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從而逐漸喪失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地理學科內容復雜,涉及內容廣泛,對教師的要求也比較高,需要地理老師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與地理學科素養,從當前我國初中地理教學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初中學校還十分缺少專業的地理教師,部分學校地理老師職業素養還不夠高,專業知識還不達標,無法滿足新課改地理教學標準,教學模式單一化,主要以灌輸式教學為主,難以做到將地理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這意味著地理課程需要密切聯系日常生活,引導學生逐漸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地理現象,理解不同地理現象形成的原因,體會地理在生活中的實用性,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能力。這與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來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是一致的。
現實生活是學生積累經驗的直接渠道,通過實際的生活經驗可以幫助學生們了解更多的知識。地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地理知識源于在生活中的各個實踐,在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教師可以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主動引導學生從課堂走進現實生活之中,幫助學生把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所學的地理知識聯系起來,并在生活里發現與地理有關的問題、現象以及知識等,鼓勵學生用地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通過讓學生建立地理知識與生活現象之間的聯系,才能實現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真正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質量。
初中教育評價學生們的學習效果一般都采用的是考試形式,教師們用考試成績去評判一個學生學習某一門學科達到的水平,加之初中地理內容復雜,知識點多,并且繁、亂、難,致使在教學實踐的整個過程中,初中學生在初始接觸地理過程中很難產生較大的學習興趣,不能真正實現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缺乏學習的興趣,通常這門學科的成績也會不理想。如何讓初中地理課堂變得有趣、生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是擺在每個地理老師面前的一道難題。通過地理生活化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們不斷提高他們的教學素養和水平,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趣味性較強的案例,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甚至帶學生們走進日常生活感受自然地理,使教學逐漸回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通過生活化教學觀念一點一滴的滲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真正熱情,進而逐漸實現生活化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們自主參與到地理課程學習之中。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是地理知識,大自然與社會處處都為地理課堂的可到之處,地理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會進一步了解學生的生活體驗,基于地理學科的特點,借助于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地理素材作為課堂教學資源,將地理與學生們的生活相聯系,將抽象的地理知識具體化,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
初中地理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念化的特點。教師們通過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們通過升學考試,學生們則是通過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對學習到的地理知識進行記憶,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而初中地理的學習是學生未來進行高中地理教育的基礎,基于此,地理教育更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學校有必要將初中地理教育“生活化”,突破原有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地理教材是整個地理知識的集中載體,以教材開展地理教學使得教學規劃和教學范圍十分有限。在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突破課本和課堂教學的局限性,讓地理走向生活,讓學生們真正體會到人文地理的魅力所在。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背景之下,初中地理作為一門內容復雜、涉及廣泛的學科,需要逐步改進教學模式及內容,地理教師必須突破課本和課堂教學的局限性,讓地理走向生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地理學習之中,幫助學生們真正體會到人文地理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