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璇
(德州市慶云縣常家鎮后田小學,山東 濱州 251900)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應當有多種樣式的花。課堂教學應該是各種樣式、各種方法,都在競爭,都在開放,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開放出特色來,它就有生命。在我們倡導的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課堂究竟應以什么樣的姿態才是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如何才能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是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探索完善。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很多教學目標都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實現的,學生無任何的獨立思考的空間。相反高效性教學則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成了學習的引導者。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親身的體驗整個學習過程,將原有的死記硬背轉變成了投入性學習,這與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生長和發育的形成時期,玩是他們的天性,很少會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但是,并不是學生不喜歡學習,而是沒有激發出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也就無法讓他們把心思放在學習上。為此,教師要發揮對學生學習的指導作用,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融入課堂教學之中,選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方式教學,讓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講解《我是男子漢》這一課時,在課堂開始時采用如下情境導入:首先,問學生在家里幫助媽媽做家務嗎?這樣會吸引很多學生的興趣。其次,在問學生對男子漢的理解,自己在家中是不是男子漢呢?這樣學生會結合自己在家中的表現積極回答自己對男子漢的理解,甚至一些平時表現不積極的學生也會爭先恐后地向大家展示自己在家中的表現。再次,再引出一個6歲小男孩在爸爸不在家時主動照顧媽媽的故事,結合有感情的朗讀,引出整篇詩句的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發展教學的理論核心內容是:學習是生動活潑的智力生活,學習是在游戲童話、美術、音樂和創造的世界里進行的學習要成為豐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學生應是這個世界的旅行者、發現者和創造者。我們要通過我們的課堂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自信。讓他們以旅行者、發現者和創造者的角色進入課堂學習,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斯霞老師講得好,“講課講到快樂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講到憤怒的地方,情緒就激昂;講到悲傷的地方,聲音變得很低沉。”教師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語言等傳遞自己所獲得的情感,要將自己融入課堂,全身心的投入,對文本的理解要表現出最純最濃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誠,學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產品走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近年來,互聯網在我國得到了廣發普及,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與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學習與交流途徑,在互聯網上我們可以了解到各種我們想要了解的信息與知識,但其中卻存在著各種虛假信息,必須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所以,網絡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各種不利因素。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合理利用現代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同學們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生動、形象的了解,這樣不僅鍛煉了他們的綜合能力,還有效提高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高效的課堂必然是思考的課堂。思考是高效課堂的催化劑,是高效學習的助跑器。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活后,教師就要抓住時機,讓學生思維的花骨朵兒竟相綻放。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從同學的發言中啟發自己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善于縱深思考。如在教學《跳水》一文時,有個學生就提出過這樣的一個問題:“這個孩子除了跳入大海外,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積極思考的熱情,各種奇思妙想紛紛涌現。這不僅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遇事不慌、沉著冷靜這一主題思想,而且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種情況的出現,可使學生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發創造思維的火花,進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而言之,追求“有效教學”、打造“高效課堂”,提高課堂質量,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不懈的追求。我們只要認真努力學習,善于發現問題,針對低效和無效找準對策,不斷在反思中前進,相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一定會得到落實,小學語文的高效課堂一定會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