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重慶市巫山縣雙廟小學,重慶 404712)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已經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理論教育開始轉向素質教育,抽象理論開始轉為客觀物象,學生的認知方式、學習方式、應用方式已經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在全新的教育環境下,圍繞生活經驗與生活材料發起數學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在客觀物象中發現全新的數學知識,能夠為學生數學技能的發展帶來新的靈感。
教學生活化已經成為推動小學數學教育活動深入發展的必然選擇。結合當前的教學成果來看,教學生活化理論與新課程改革要求相輔相成,其為學生創造了全新的學習環境:一方面,教學生活化理念允許學生在生活中獲取數學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已經積累的數學經驗在課堂上重新表達,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創新能力得到鍛煉。另一方面,教學生活化幫助學生擺脫了對數學教育活動的抵觸心理:在發起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依靠生活經驗、日常見聞解決教師所提出的數學問題,數學知識能夠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其實用價值在學生的世界中逐步展現出來[1]。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教育的任務、目標已經發生了變化,除圍繞理論知識落實教學工作之外,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影響技能,依靠學生的主觀意識展現數學理論的實用價值。在生活化教學理念下,教師應發揮情境的引導價值,依靠情境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逐步放大,依靠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欲望。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教材《位置》的相關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針對有關于位置的理論知識提出思考問題,結合教學環境將學生導入到對應的教學場景之中。在教學環節,教師利用問題進行提問:早晨起床,你要向哪個方向前進才能到達學校?并選擇一名學生進行回答[2]。在對家的位置、學校的位置進行回憶之后,學生會結合“左”“右”等方位名詞做出回答。在得到學生的答案之后,教師進行追問:僅僅依靠“左”“右”等位置就能到達學校了嗎?如果沿著某一方向一直走下去,能夠從家中到達學校嗎?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會意識到答案當中的疏漏,并對有關問題進行重新整理:除結合“左右”等方位名詞說明位置之外,一些學生還會利用生活中的“東西南北”來表明方向,并根據教師的問題做出回答,如“從我家趕到學校,要先向東走200m,再向南走150m”。依靠生活情境,學生能夠重新回憶有關數學知識,針對數學問題給出一個更為全面的答案。
部分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并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其以完成教師所下發的教學任務、在考試中取得高分為第一目標。在這一片面的數學學習思想下,學生的數學技能很難獲得針對性的提升。依靠生活化問題在數學課堂與教學活動之間建立連接,在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概念的同時,必將為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帶來新的靈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利用生活化問題推動生活化教學的發展,依靠“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數學問題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教材《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關學習為例,教師可在課堂教學環節對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概念進行講解,并將教學環境擴大到整個生活當中,提出相應的探究問題:生活中有哪些長方體與正方體?結合你的學習經驗,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點是什么?結合觀察經驗,學生對有關問題做出回答:火車車廂、大樓等物體都是長方體,粉筆盒、橡皮屬于正方體。在對有關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之后,學生指出:長方體中可以出現正方形,但正方體中絕對不存在長方形。在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學生依靠個人的觀察、記憶解決有關數學學習問題,其在生活中獲取數學知識的效率將不斷上升。
生活化材料是營造生活化教學環境的第一載體,不同的生活化材料承擔著學生不同的記憶,其能夠從思想、情感等角度喚醒學生的數學表達欲望,引導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重新掌握理論知識[3]。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將生活中的可用材料帶入到課堂當中,依靠“生活中的記憶”為學生創造參與生活化教學的良好環境。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教材《折線統計圖》的相關教學為例,將生活化材料與教學活動結合起來,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向學生展示不同的折線統計圖,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折線統計圖進行分析,如“超市營業額統計圖”“中國人口增長圖”等。在觀察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中,有關數的變化情況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此時,教師提出對應的思考問題:折線統計圖具備怎樣的優勢?結合先前的觀察經驗,“數據展示更為直觀”這一定義脫口而出。在對生活中常見的數學材料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學生會將有關理論重新帶入到數學情境當中,進而得出更為全面的學習經驗。
要在小學數學教育活動中落實生活化教學,除保留教學工作的基本影響價值之外,教師還應不斷嘗試將生活材料、生活問題帶入到課堂當中,引導學生在提問、思考的過程中不斷掌握數學知識,依靠與生活經驗、生活實際的不斷接觸提升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