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瓦房店市閆店鄉中心小學,遼寧 大連 116325)
美術教育也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美術給了我們整體把握表現空間的能力。過去那種以教師為中心居高臨下的學科性美術教學方式,只能使學生的心理受到壓抑。新課改教育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目標是間接性、指導性、彈性的“規范”,以學生為主。本文就在美術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簡要談談以下見解。
小學美術課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目標則是創新教育,可若想要如實地做到這點實在是個較為困難的問題。其實大部分因素主要是由于部分的小學美術老師將課程的一些基本要求看得太過緊張。在日常教學當中過于依賴固有的上課模式,尤其是將繪畫符號化的情況。本來,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其實想象力是十分發達的,可在如今許多老師輕視了這點,強制性地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形式和觀察視角來實施繪畫,其實這種做法不單不能夠達到教學的要求,反倒抹殺了學生的創造力以及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做法實在是不可運用的。
為了從小能夠起先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才智,身為老師就應多跟學生學習,學習他們觀測事物的特有角度。老師在教學的工作之中應該盡可能創造出一種和諧輕松的氣氛,這樣來,學生們才不會感覺處處被拘束與壓迫,才能夠足夠地開展自己的想像翅膀。還需在批改或評價學生作業的時候,不需有十分嚴格的統一準則,教育需做到以鼓勵為主、因人而異,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天馬行空的制造世界。
隨著多媒體,特別是網絡資源的開發運用,圖像資源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將呈現出其獨特的魅力。美術教師經常要做大量的示范作業,有時時間和精力又不允許。有了網絡、掃描儀,這個難題就好解決了。如學生在學習國畫時,筆者精心挑選一些名家名畫引導學生欣賞,如學習畫梅、蘭、竹、菊“四君子”等相應教學內容時,我找到大量的相關作品,通過CAI演示,讓學生欣賞、體會、感受,從而再進行臨摹、訓練。這樣完成的作業自然多姿多彩,不拘一格。
創作一件完美的美術作品,總是要經過學生的耐心反復修改,而修改就需要教師及時有效的點撥指導。學生作品中的問題往往具有共性,所以當部分學生初稿出來后,先選取幾張具有代表性問題的作品,用投影儀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及時發現問題,找出解決的方法,同時將學生作品中各自的優缺點都一一予以指出點明,形象直觀,相互之間也就能取長補短。繼而各自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作品完成后,再利用投影儀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同伴欣賞,與同學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
因為美術課程屬于副科類課程,因此上課的時間一般一周只有一次或者兩次,因此,老師們更是應該好好的利用好上課時間,講解藝術理論知識。首先老師們要明確的就是“基礎是一切學習的前提”,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足以說明基礎知識的重要性,而在藝術類課程中,所謂的基礎知識就是需要學好關于藝術類的課程的人物、歷史、事件、時期以及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大師的不同的代表作品以及藝術風格甚至是社會背景等基本知識。
一旦學生們形成了藝術的基本知識,就會在基礎知識的領導下進一步發展形成初步的美術知識,因此,老師們應該首先將理論知識搬進課堂。當然,目前所有的小學美術教材在正式上課之前都是設置了專業理論知識講解章節,通過一幅圖畫是舉世聞名的大師的代表作,來反應這幅圖所表達的意思,再擴大這個大師的生平事跡和他所生活年代的社會風氣和背景,這樣學生們才會逐步走進美術課堂。當然了,課堂時間有限,老師們也需要抓緊課堂時間盡自己最大的可能為學生們傳授專業知識,盡量在課堂上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在課后學生們需要解決其他與美術無關的課程內容。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要使美術教學對學生有所影響,只有得到他們主體意識的選擇和支持后,才能對其知識、能力、個性品質等各方面的發展起作用。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在傳統教學中是很少考慮學生的主體性和發展性的需要。認為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是至高無上的,這種偏見的教學模式所培養出來的只是“能復制美術老師思想的學生”,他們不能適應未來多變的社會。而且,傳統教學導致學生知情分離,美術課堂教學只是重視認知技能目標的培養,忽視情感上的交融,使學生個性得不到充分的發展。
參照美術學科的特殊性,我了解到美術學科是一門社會性學科,它是一門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也發現了生活美無處不在,所以我們在生活中發掘美術教學方法同時也要加大開放學生美術學習活動的空間,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
美術學科又區別于其他學科,它又是多種學科的結合。美術教學具有形象性,多樣性等特點,我抓住這一特點,認為美術直觀教學很重要,所以多媒體教學在美術課堂中略顯重要。
總之,在美術教學中,我要時刻抓住學生個性特征和現有知識水平,采用新的美術教學觀念,創作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來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美術教學活動,爭取做到每一堂美術課是精彩的展示,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創造才能,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